•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宇宙探索编辑部

    宇宙探索编辑部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杨皓宇,艾丽娅,王一通,蒋奇明,盛晨晨,郭帆,龚格尔,洛翼云 

    导演:孔大山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永远的里奇

    • HD

      重金属天团

    • HD中字

      粘在一起的隔离

    • HD中字

      派对女孩升天记

    • HD中字

      如获至宝

    • HD

      皇室造型

    • HD

      拯救圣诞记2

    • HD

      单身到底

     剧照

    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2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3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4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5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6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6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7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8宇宙探索编辑部 剧照 NO.19

    剧情介绍

    唐志军(杨皓宇 饰)是一家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杂志——《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编。现如今的杂志社日渐式微,唐志军也终成落魄潦倒,鳏寡孤独之人。但他却依然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终于有一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他召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伙伴们,带着那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

     长篇影评

     1 ) 可惜我不是本片受众

    是我期待太高了,以至于很失望。说本片是喜剧片吧,除了开头段落,笑料和剧情属于是两张皮,笑点并不来源于剧情或者设定,而是一股抖机灵的味道。在笑声中我只感觉尴尬:看人出丑并不好笑,尤其是看一个落魄的人出丑。听人爆粗口也不好笑。为数不多的笑点大概是大妈的吐槽——当然,大妈被狗咬也并不好笑。多说一句,大妈作为一个不相信外星文明的人踏上这条旅途,堪称义人,太仗义了。

    说是科幻片吧,这里有科幻片的道具、科幻片的导演客串和科幻片的名头,但是科幻设定只能说很抱歉,主打一个谜语。由于缺乏严谨的,或者说缺乏看起来科学一点的设定,主角“民科”的不靠谱属性被无限放大,看起来不像是一位宇宙热爱者或者科学追求者,而更像是为了躲避现实而沉浸在了臆想中。能够理解这样处理的用意大概是让整个故事更像一个梦境,是一种风格,但是抽掉了真实感,将唐的荒诞行为夸大为笑点其实大大弱化了这个人物对未知充满热爱,对探索充满激情的设定,让我始终没能沉浸。结局还要玩一个烂透了的似真亦假的梗,至于宇宙究竟有什么奥秘,外星人整这一出是为什么?总之一切科幻设定请观众自行脑补吧!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可称此片为文艺片。

    说是文艺片吧,本片隐晦地表达了乏善可陈的主旨,父亲原谅女儿和探索宇宙存在意义,这两条线其实都有诡异之处。如果唐想要找到外星人,证明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在最后目睹超自然现象后,不再继续追究,不昭告世人,而是从此止步,穿上西装,回到人群?感情您只想知道超自然现象是否存在,存在就行,是怎么存在的,还有多少未知的事物,您也不想知道,您马上就接受自己“只能走到这里”了。属于是从虚无到存在,从科学到文学的180度大转弯。

    如果他只是想替女儿询问这一切存在的意义,孙给出一个回答说“也许外星人也不知道,外星人也想问你呢?”嘿!唐一下子就释然了!我说,女儿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爹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理解,不原谅,然后把这个谜题和自己的热爱捆绑,用自己的方式去期望外星人能回答——您说这是否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呢?除非有设定说女儿也相信外星人存在,或者外星人能穿越时空把这个答案告知女儿,不然我只能将这种行为归结为爹的自我感动。搞不懂为何总在歌颂父女情中为男人塑金身,不理解,我也想问问外星人。

    不过某些灵光一闪的时候,还是挺打动我的,比如驴子在荒山里,比如麻雀在狮子上。伪纪录片和章节的搭配也挺有意思的。能感受到充沛的创造力,可惜我不是他们合适的受众。不过我大胆猜测本片的台词截图有很大的传播空间,会有不少人喜欢的。

     2 ) 吃下毒蘑的堂吉诃德和等待麻雀降临的少年

    孙一通(王一通)诗摘

    其一

    把麦穗摔打成灰

    在幽深的咀嚼中 大雪过境

    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

    蝉鸣铺满河床

    人们聚在秋天的岸边

    一场大火里

    在插满羽毛的草堆旁

    和归来的骏马对视

    破碎蛋壳的月光

    被潮汐收回深海

    作为交换 水母上山

    遮住流动的窗

    好奇的鱼游进房子

    时间在房间尽头磨洗锈迹

    树冠的云落起雪来

    他们把甜美的爱灌进瓶中

    其二

    夭折的孩子吐出萤火虫

    牵引着供桌上的亡魂 躲开犬吠

    顺着雾气流淌

    影子浮在树的荒海

    其三

    隐匿的爆炸吞噬了灰尘

    柴房的门缝里白布翻飞

    大象从未到来彰显庞大

    指缝里那只手

    指向峡谷

    其四

    一望无际的梦里

    用碗里的米垒墙

    乌云写满咒语

    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

    狐狸在山坡念念有词

    灶台上的年兽反复冬眠

    晨昏线割开大地的指纹

    水草缠住风 冻结梦境的递归

    胸口的鸟群

    绕过十万个太阳

    带走被浇灭的闪电

    带走云层潮汐

    带走神明的悄悄话

    带走落地生根的锚

    带走氧化的情歌

    带走山野恩仇

    带走金银财宝

    带走痴心妄想

    带走梦游的脚印

    带走飞蛾扑不灭的火

    带走所有人的名字

    带走彩虹的化石


    一点私心,他头戴铁锅,念诗时,像极顾城。

    先说亮点。

    一、等待麻雀降落的少年

    “等待麻雀降落的少年”和终章拎出来拍一部短片,可能整体的锐度会更胜全篇。(对于全篇将主旨落在爱和哲学论调上,稍后再做分析)王一通的表演(神态,语言)淡漠而有神,写的诗是村庄生根,宇宙回声。我打心底喜欢这一少年,我更愿意相信,他头戴铁锅接收到的宇宙信号就是这些字句本身。“等”此一章,元素调动完整,充沛,无论是广播站读诗的日常流水,以及来无影去无踪的“陨石猎人”(如何想来?),日全食高潮做的惊悚渲染,都让这一章十足惊喜,荒诞,灵。惟其可惜,作为整篇结构中的一环,在四人等待麻雀落满这一时间内,对探险组四人(包括唐志军)没有再尽一步丰富展开,(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注定的缺陷)观众与主角团隔了一层,不知他们的欲望,目的,动机,所以几人在“等”之后除了增加笑料和公路陪衬外,几乎冗余,分离时也拖泥带水,几乎徒耗观众耐心。那日苏的酒神气质,晓晓的“花儿”精神,秦老师的吐槽感作为短片元素参与可谓是十足精彩,可作为长片中某环节则因缺少人物关系建立而显得疲弱乏力。ps:罗列一些戳我的文艺病:1.孙拧开桌面台灯,暖光洒下,他说“老唐,你出去等我”2.孙和唐在屋里聊天,乡村少年口吻,无穷骄傲,无穷孤独。(这难道不是科学和文学的对话)3.他说”闭上眼“,我在影院里真的闭上了双眼。

    唐的长枪

    再说缺点

    二、吃下毒蘑菇的堂吉柯德

    荒诞不难,把荒诞变成温热的东西,很难。塞万提斯做到了,库斯图里卡做到了,孔大山做到了一部分。说一部分是因为,剧本中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很大程度上削弱而非丰富唐的追寻之路,唐这个人物尤其感人的点在于其偏执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在这条路追寻的终点,唐却将落点落到了对女儿抑郁之死的疑问,由原先的”不理解“”不原谅“到最后满含热泪的念诗,婚礼致辞,可以看出对瑞克的模仿与致敬,但问题在于,这完全说不通,瑞克是科学尽头的人,但唐是执着于追求真相的空想家。如果探索,追寻宇宙的轮廓只是沦为解除一个心结,而非堂吉柯德的游侠梦,那么这个人物在我眼中是分裂和不成立的。(他注定是自我的,狂喜的,沉浸的,否则影片大部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如同影片终章,唐和孙在山洞里的高潮part,是否只是吃下毒蘑菇的幻觉,是否只是”一场梦“(是为了过审吗?)也是阉割和坍塌的。从荒诞到温热的过程是生硬的,是去悲壮化的。吃下毒蘑菇的堂吉柯德,让人惋惜,让人尴尬。

    三、其它

    关于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跳切等方面,我个人的意见是,某种记录形式若不能给影片的内容或气质带来影响,成为塑造的一份子,那么这种所谓的临产感也好,晃动的紧张感也好,走进科学的复古感也好,最后只能沦为技术游戏。举例来说第三章“日全食”的手持晃动和第四章林中“飞行舱”的固定镜头就很好的贴合段落气质,大可不必执着于于某种形式上的新鲜感来贯通全篇,有零有整就挺好。不必要的文艺病可以不要哈。(戈达尔之后的跳切...)视觉设计上,ps以及我特别喜欢最后的回溯特效,从地球到星系到星云,渺小和宏大感几何递增。

    最后,这种电影莫名就很文艺青年圆梦,是细心打磨,自说自话的玩票呓语,我想象中,从演员到导演都带着一种精沪版的小资气质,有钱有闲,然后去说把电视的雪花看作是宇宙的余晖,去研究科幻小说啊这样。我没特别哭也没特别笑,可能是我的泥腿气质始终有些抗拒,还是老套,觉得搞艺术就是要在现实里熬出血,吃得苦。一方面,为这类电影的出现感到兴奋,是因为我们还有去发梦,做梦的人,自己有一个精神出口。也为这类电影的出现感到紧张,好像我们的广袤现实,没有人再去讲。(不知道在说什么)总而言之,还是喜欢这类电影,为溶洞里念诗的回音,为我的心黑暗里,缓缓震动。嗳,怎么样,还是爱电影。

     3 ) 这个沉迷自我表达的导演,用伪纪录科幻片“震惊”平遥

    作者/采访:电车

    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进入尾声,我们迎来了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影片用伪纪录的形式,讲述了落魄潦倒的中年男人唐志军——一家科幻杂志社的主编,因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的故事。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是孔大山,他2015年拍摄的伪纪录短片《法制未来时》曾一度在网络上走红,看完后不少人因片子里讽刺而又过度真实的影像“大受震撼”,片中那个“老是沉迷于自我表达”的被抓导演孔大山也借这部短片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才华。6年后,他的长片处女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终于问世,同样是熟悉的伪纪录形式,但在多年的沉淀后,让我们看到孔大山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在把握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时更加游刃有余。在科幻的背景下,他的幽默戏谑得到了加强,一个看似闹剧般的故事,却在荒诞中探寻到人生乃至宇宙的秘密。

    本片的编剧兼演员王一通也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与孔大山精心雕琢了2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剧本。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孙一通更是为影片镀金不少,凭借着精湛的演技以及独特的角色理解,孙一通无疑将成为今年华语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与平遥电影展的渊源颇深,早在第一届平遥电影展时,就凭借长片《杀猪匠》拿到WIP最佳影片,第三届时又因《灾星下的恋人们》拿到平遥创投类型创新奖,到了今年第五届,与孔大山合作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入围藏龙单元。年纪不大的王一通早已是平遥老熟人,这次能否有所斩获,我们拭目以待。

    补拍完《宇宙探索编辑部》最后一个镜头的王一通(左)和孔大山(右)

    深焦:影片灵感来源是什么?

    孔大山:2017年,看到一个电视台新闻,有村民声称抓到了外星人,电视台去他家采访,他非常诚恳地讲述了抓外星人的整个过程,他把记者带到家里一个冰柜前,里面放着一个硅胶外星人。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在讲述与外星人接触过程中,让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荒诞感。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伪纪录,他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果那个新闻是一部电影的话,是一个非常完美剧本和表演的呈现。那是一个最早的启发点。

    深焦:怎么理解伪纪录这种形式?

    孔大山:伪纪录这种形式是我上研究生时的开学第一课,《法制未来时》短片是我的一个作业,王红卫老师第一天就给我们布置了这个作业。我之前对伪纪录的概念只是类型片的中一种,没有太去琢磨了解,只是看过一些伪纪录风格的恐怖片,伪纪录的题材基本都是强类型的恐怖、悬疑等。

    王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伪纪录的本体到底是什么,让我意识到所有电影的风格都需要去考虑完成一种假定性,导演的本质是这个,控制你的摄影、美术、表演、剪辑、视听,在一个假定性的语境里去讲述一个故事。伪纪录相当于给你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现实,现实的假定性语境是什么?是如何把故事讲得和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一模一样,它有一个很明确的评判标准。比如拍一个很风格化的东西,作为导演来说,这个东西合不合理,解释权在你这,但如果你拍一个伪纪录,评判是交给所有人的,所有人都有生活的经验,知道这个东西是真是假,如果哪句词说得很别扭,写得很傻,观众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我们生活中不这么说话,因为这里的逻辑、状态不对,所以伪纪录就会天然地强迫你去意识到表演的真实基准线在哪,怎么在这个框架里去完成导演的任务。

    《法制未来时》剧照

    深焦: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背景音的呈现,人物用关窗户的动作提示观众背景音;再比如让人物不去回避镜头,有时还会面向镜头,这也是为了营造假定性语境吗?

    孔大山:没错。我们当时给这个电影设置了一个逻辑,我们拍到的主角是默认摄影机存在的。在一个新的场景中,遇到的路人,他看到摄影机,本能地就会去瞟摄影机,所以我们会偶尔穿插一些直视镜头的设置,让你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去强化假定性以及真实感。

    深焦:片中用了特别多跳剪的手法,这个设置是怎么想的?

    孔大山:和伪纪录的风格是一以贯之的,我的每场戏都是用长镜头拍下来的,但即便演员这一条演得特别完美,镜头也特别完美,我还是要切它。因为有一个逻辑,如果是伪纪录,在抓取一个现实场景的时候,信息不可能那么平均地被接收到。比如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一个两分钟的对话,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说了十分钟的内容,用跳剪才可能让你快速地接受到,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把话说得条理分明,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我可能要用四五句。如果要把对话的信息让观众特别自然地接收到,你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时间是不完整的,对话或是事件的进行不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内发生的,是经过剪辑、经过省略的。

    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是跳剪可以重塑演员的表演。正常电影的剪辑是以镜头为单位,但我们这个电影的单位是一个镜头里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两个字。我不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在镜头内部我还要细分成无数小细节。比如演员的头两句表演得好,另外一条的后两句表演得好,甚至是某两个词表演得好,这样重构起来就是我希望呈现的表演状态。

    孔大山

    深焦:孙一通这个角色是导演一开始创作时就在剧本里的吗?

    孔大山:一开始就有的,但当时那个角色和现在差别蛮大的。其实那个角色一开始是不成立的,他是现在的孙一通和肖全旺(抓到外星人的骗子)的混合体,他们是一个人。后来我和通哥(王一通)两个人越想越觉得矛盾。

    王一通:特别是你要让孙一通去收钱就觉得太奇怪了。

    孔大山:对,就觉得孙一通身上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其实最初设置那个混合体的孙一通是为了聚焦角色,不想让太多的角色分散主线,但后来想想,这样的话角色就不能成立。他不能是个骗子,或者说起码看起来不像是个骗子。我们设定的孙一通这个角色你可以不把他当人类看。

    深焦:感觉孙一通是一个很纯粹的角色,和金钱是不沾边的。

    孔大山:他没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深焦:他在片中念的诗是现为影片创作的,还是之前写的?

    王一通:硬憋的。一开始自己会写一些,但和现在呈现出来的相去甚远。我们采了好几次风,堪景又去了好几次。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回来之后自己会试图去回忆那些情境,然后硬憋出这些诗。

    平遥国际电影展《宇宙探索编辑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王一通(左)和孔大山(右)

    孔大山:你可以把这个角色当做王一通本人就行,在我看来他就是孙一通。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我刚坐下放下行李,他就拿着一本诗集说,“我刚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

    王一通:还有这种事?

    孔大山:你都没印象了吗?

    王一通:记不得了,听起来有点做作。

    孔大山:嗯……实际上也很做作。但这让我获得了一种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北京你遇到的人,可能都是和你聊最近都看了什么电影,接了什么活儿,又听说了电影圈的什么八卦……没有人会跟你说:“我给你读一首我写的诗。”

    深焦:你俩最早怎么认识的?

    孔大山:就是平遥。我当年是他粉丝,贾樟柯导演曾经做过一档《柯首映》的网络短片展映,他的短片《杀猪匠》是第二期放映的。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决定一定要认识这个导演,然后就立刻关注了他的微博,但他到现在都没有回关我。(笑)

    王一通:我不怎么上微博。

    孔大山:我2017年去参加“平遥一角”单元,我有短片入围了。我看WIP片单,发现了《杀猪匠》王一通,这肯定是短片的长片版,但他短片的风格让我很难想象长片会是什么样,长片肯定是另一个风格,他那个短片作为长片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很好奇就去看了,这次看懂了,且又大受震撼。刚好和我同去的同学是他当年艺考班同学,但因为各种原因当时在平遥并没有约上。

    《杀猪匠》海报

    王一通:他每次讲这个都感觉像一对老夫妻讲当年是怎么认识的,那是他的视角,从我的视角也很有趣。我在重庆读书,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导师是学术界很有名,但是我自己在实操方面离他们那样专业院校的学生距离挺远的。但我能在网上看到北电学生联合作业之类的作品,我看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比较雷同的感觉,现实主义、手持机器……其中我看到一个伪纪录片,就他那部名字很长的短片《震惊!拍文艺片闷死人上新闻了!导演被抓了!》。我们共同的朋友约了次饭,在吃饭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他(孔大山),就觉得好面熟,他还以为我客套。然后聊起来,我就说:“我觉得你们北电的真牛逼,但我觉得最牛的一个片子是……”然后说出了那部短片的名字。他说就是他拍的,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马上就在外面合了一张照。

    孔大山(左)和王一通(右)第一次见面时的合照

    深焦:后来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又是怎么凑到了一起?

    孔大山:最开始我先写了七八个月,进度异常缓慢。我发过给通哥一个大纲,他挺感兴趣的,忽然有一天他就说:“我们干脆一块写吧。”当时我虽然一直有这个想法,但不好意思说。之前一直自己写,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拍,都不知道。他那么一说我当然很开心,就一拍即合,开始写了。

    王一通:你可能忘了,我们见面时在聊一个纪录片叫《精神分子》,聊的时候就感觉特别聊得来,和孙一通这个角色的设计和概念有挺多关系。

    孔大山:聊这个片子我有印象,和孙一通的关联我没印象。我觉得孙一通本通就是他,只不过都是提炼的,他不会那样生活,但他们精神内核是一样的。

    《二甲基色胺:精神分子》海报

    深焦:写剧本的时候就把王一通本人带入到角色里进行创作吗?

    孔大山:最开始刚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由他来演,只不过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后来写着写着就想,干脆你来演吧。

    王一通:他主要是看了我一个无实物表演被震惊了,没想到还挺能演的。只是摄影不太喜欢,他说我演得很假,我在演一个破腹产的过程。

    孔大山:他的演技让摄影师都忍不住越权喊CUT了。

    (王一通无实物表演视频可移步失焦DeepFocus公众号同名文章观看)

    深焦:王一通在演这个角色时,为了代入角色有做什么准备吗?

    孔大山:他不需要代入,我和他从来没有试过戏。

    王一通:其实第一次演的时候,我还给了你几种状态。我一开始预设的其实和你的想象还有一点差距,你说太楞了,你希望我再害羞一点。我到后面演的时候就把害羞那一面强化了。我最早想的这个角色在我视角里不会那么害羞。

    孔大山:我俩一起写的剧本,将近两年时间,我已经默认他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从来没和他说过戏。直到实拍第一天,拍了第一个镜头,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和他说一说。后面除了动作和形态上的调整就没有再说过了,“这个角色该怎么演?这场戏该怎么演?”,没有再说过这种话。

    《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王一通的造型

    深焦:另一个演员杨皓宇,他在片中也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精神状态,有和他沟通怎么去演这个角色吗?

    孔大山:杨皓宇老师毕竟是专业演员,我之前没怎么和专业演员合作过。以前拍学生作业都是发给你剧本,到了现场我怎么说你怎么演,但和专业演员肯定不能这么做,太简单粗暴,所以需要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好显得咱也很专业。我最开始见他的时候,送了他两本书,一本是周国平写的《尼采》,一本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觉得唐志军这个角色身上的某种特质是可以在这两本书里有一些气质上契合的东西,我没办法和他说这具体是什么,只能让他看,然后自己感受。再来聊这个角色时有一些铺垫,更容易找准角色定位。

    后来在拍摄中,我才意识到为什么要跟演员进行事无巨细的角色探讨,大到这个唐志军的世界观,小到他走路的时候能不能两手揣兜儿等等。因为只有演员百分之百的了解了这个人物,他才能真正进入这个角色。演员只要不是本色出演,都是需要“信念感”来支撑的,他了解了这个人物,才能相信这个人物,并且相信他现在就是这个人物,演员一旦建立了这个信念感,这时候他怎么演就怎么对。

    《流浪地球》里的杨皓宇

    深焦:拍摄地大凉山是怎么找到的?

    孔大山:我还在写剧本的时候想去四川待一阵,通哥刚好也想去大凉山,他的《杀猪匠》之前在那取过景,他想再去那住一段时间,我俩就出发了。本身剧本也需要那样一个环境,从北京到四川,再到深山这样一个环境上的过度。在四川的话要么是藏区,要么是大凉山彝族自治区,藏区的地貌不太合适,所以选了大凉山。后来我们采风去了彝族的历史博物馆,我发现彝族的审美都特别酷。但其实我们片子里真正的山林不是在大凉山拍的。我们采风基本上跑遍了大半个大凉山,发现真正的大凉山的环境并不适合剧本所需要的场景,后来实际很多山里的戏是在通哥老家拍的,四川雅安一个景区里,那是他拍《杀猪匠》的地方。

    深焦:最初怎么选择了拍电影这条路?

    孔大山:源于我高中成绩一般,一直在玩乐队,高二时面临着一个考大学的问题,突然意识到玩乐队是考不上大学的。家里对我的要求是,学什么专业随你,但你需要考一个大学。当时我就关注到有一个影评专业,因为我从小语文成绩特别好,我就想着多看点电影我是不是可以考这个专业,听着很有趣,那时开始有意识地看电影。那个年代很多小孩会去租碟,看香港电影,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娱乐产品。我准备学这个专业时才有意识地看电影,发现原来电影的谱系原来这么丰富。就好像你一直以为流行音乐就代表了所有音乐,突然有一天你突然听到了摇滚乐,从此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深焦:郭帆导演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孔大山: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拍了个毕业短片,翻拍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我拍完的那年刚好是郭帆导演拍的长片《李献计历险记》上映的年份(2011年),他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短片,我俩就微博私信认识了,约见面后聊得挺好,后来说下次他拍片可以去学习一下,转眼就到了2013年,他拍《同桌的你》时,我去当了导演助理,合作就开始了。

    孔大山《少年马力傲的烦恼》海报,翻拍自《李献计历险记》

    深焦:到拍《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时候,又过了很长时间。

    孔大山:我2015年去读了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郭导在准备他的《流浪地球》。杀青的时候,他约我到他工作室聊天,问我有没有想拍的东西,我就把之前说的那个新闻发给他了。虽然不知道要拍什么故事,就想拍这样感觉的东西。他说,“可以,去写剧本吧。”然后两年就过去

     4 ) 混沌又浑浊,偏执却清澈

    (文/杨时旸)

    是那种微妙的冲突感成就了《宇宙探索编辑部》,它在类型上难以分类,或者说是拒绝、不屑于分类,当然,这拒绝和不屑并不是故意的姿态,而是下意识的结果,它混沌又浑浊,偏执却清澈,犹如它所叙述这个故事本身,也犹如这个故事背后的生活本身——不可提炼段落大意,不为阐明中心思想。如今,我们院线里能看到的大多数电影都被规训得过于明晰了,针对哪些观众,切中哪种情绪,用几个关键词必须概况出这电影要表达的一切,似乎只要这样,才能争夺到观众那稍纵即逝的好奇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宇宙探索编辑部》显得太珍贵了,它有一种朴拙的原始感,懒得打扮成要迎合谁的样子。

    它的气质永远在切换,当它展现出一种特质,就瞬间转向自己的反面,比如,它幽默,但很快就泄露出严肃的底色;它天真,旋即又在展演一切熟透后的悲凉;它处处有刺,但时刻治愈;它在很多时刻都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但持续不了太久就又露出遍布各处的伤口;它纯真又残忍;它黑色又透明……这无止境的矛盾与悖反是这故事最大的魅力。就像这故事里的人,表现出一面,隐藏着另一面。

    《宇宙探索编辑部》看起来是一个关于被遗忘和遗漏的故事,一本曾经红极一时的杂志,一个执着于UFO的男人,被时代遗忘,被时间遗漏,世界大步向前,唐志军从宠儿变成弃儿。他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贫穷、执拗、神经质、保持着一种做作的礼貌以维系并不存在的尊严,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社会性的悲剧性,那潜藏的、精神性的悲剧性其实另有出处。这个关于一本没落杂志和失败编辑的故事不过是个壳子与伪装,盛放的其实是一段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般的痛失与救赎。它的一条线索在外部跳跃、打转,直直通向某种荒诞和戏谑,唐志军一行几人追踪着外星人,遭遇骗子,受尽羞辱,而另一条线则步步为营、一直向内部和深处钻探,一点点抵达唐志军避而不谈的内容、他内心的深渊。你看,这不过就是个“在路上”的标准模型,用上路推进故事向前延伸,与此同时再推进精神向内拷问。这形式根本算不得新鲜,但用得却如此巧妙。它巧妙的根基在于它的一切都是可信的,90年代的飞碟热,电视上雪花点里传来的信号,那男孩头上倒扣着的锅,一切都能从记忆和历史深处找到真实来源,还有那高楼大厦间残存的院子,像化石和琥珀留住旧日的影子,有时像个静谧的梦境,而有时也像个哄堂的笑话。而从这些可信的细节里生长出的一切又义无反顾地指向了决绝的乖谬。它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用胡言乱语诉说真理,在插科打诨里泄露天机。

    是的,《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独特性就在于这样的矛盾、撕扯。在技术上,它的故事顺理成章,都是时间顺序的起承转合,即便间杂幻觉、梦境、诗意,甚至超现实,但一切依然被框定在本分地叙事线索之内,换句话说,它通俗得不能再通俗;而同时,它又如此大张旗鼓地展现作者性,那些大段的诗,不可信的记述,无法连缀的时间线,不可解释的景象,不可捉摸的因果,这些又自我得不能再自我。奇妙的是,这个本分的故事与恣意又放肆的表达之间竟然互不打扰,甚至彼此加固,达成了某种极其微妙的比例。向左一点,它会落入俗套的窠臼,向右一点,它会变成另一种毕赣式的呓语。但《宇宙探索编辑部》平稳地走在了一条奇妙的相切线上。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信仰是魔幻主义的,如果这是一盘棋局,起势的第一手是本分的,走着走着却处处都是神妙的招。就像男主角唐志军路上带着的土豆和采摘的蘑菇,用前者保持体力,用后者负责起飞。这故事怀着巨大的悲悯,耐心地在地面上稳步前行,继而慢慢飞升,最终导向一次巨大的核爆般的坍塌。

    看到一半就能知道,这几个角色都是隐藏着伤口的人。缺少父爱的女孩,失去女儿的男人,一个孤独的、依赖酒精的结巴男孩,始终陪伴在唐志军身边的女人——一个精神性的家庭,几个人踏上一次目的奇异的逍遥游,进入一场疏解自我的历险记,那些啼笑皆非背后四处可闻窃窃私语的悲伤,脱口而出的抱怨背后都是欲言又止的爱。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后半段变得愈发自由又暧昧,那些广播站里念诵的诗歌像惊鸿一瞥又像AI生成,那落满麻雀的石狮子,那慈悲低眉的菩萨像,那暗下的天,那成群的鸟……既遍地粗糙又神性一显。你说那一切都是梦境,都是幻觉,都是混乱大脑的分泌物,都是绝望内心的包装纸,当然也可以,但你说一切真的发生过,是显灵、是降临,是神向你伸出手臂,是外星人与你默默对视,当然也可以。其实,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这真的有界限吗?唐志军走进精神病院做那场讲座的时候不是说了吗,精神病是一种标签和符号,是啊,任何界限与规定都是一套规训话语,精神病可以是一种保护、是一种拯救。所以,这故事是镇魂诗,是叫魂散,是安魂丹,是唐志军本人的宣泄,歉意,是表面平静下的内心雷鸣,是外表干净下的遍体鳞伤。

    一切到最后都是明了的,这故事里的人都被困住,唐志军看起来被奔跑的时代落下,困于时间的缝隙里,但实际上他不过是困在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牢笼里,用外星人和UFO作为栅栏和锁头,用最荒诞的这一切当做刃和刺,只有这样才能屏蔽最多的人,且无需做出解释。所以,他是冷漠吗?是冷酷吗?不是的,他口中恨恨说起的不理解、不原谅是指向自戕的女儿吗?其实都是指向他自己。

    《宇宙探索编辑部》同时具备反讽和柔情,粗糙和细腻,小心翼翼的温度和铺天盖地的悲凉……这电影里不只是那几个主角贡献了出色的演技,所有一闪而过的群演和雾霾与尘土背后的城市和乡村都让整个故事质感极其饱满,这些扎实真切的东西配合着新闻纪录片般的视角衬托起巨大的荒诞与虚无,而荒诞和虚无又萃取出透明的神性。它充满花腔却无比朴素,克制又放肆,沉郁又飞升。它始终稳定地走在一条相切线上,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作者性和商业感的相切线,更重要的是一种诗性与世俗,神性超越和肉身温度之间的相切线,这条线或许就是那个独特的位置——可以召唤神明、可以与外星人对话,或者说,可以让我们飞升到半空俯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困境,也相信自己的超越。

    新书《人偶》上市

    新书《人偶》上市

     5 ) 难受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6 ) 我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

    看完好几天了,讨厌这部电影的情绪有平复一些,但还是有一股很不爽的气一直淤积在心头,每天都翻影评,跟我吵过架的几波人可能都不关注这电影了,我还在这盯着,也没等到觉得写的很好的影评,就决定还是自己完整整理一下为什么我如此不喜欢这部电影

    一、我不喜欢唐志军是一个全职的民科

    这可能初看有点难理解,我要详细解释一下

    这句话的2个关键词,一个是全职,一个是民科

    先说说全职

    唐志军表面上是一个杂志主编,实际上和红帽子大胡子一样是一个全职的民科。整个编辑部有一种小孩过家家的儿戏感,这也是年轻导演的通病,他们自己都没怎么上过班,却要尝试拍出一个一边和现实对抗,一边坚持30年对世界保持幻想的人,最后就凭借想象设计出了一个“癫狂、偏执、自言自语、贫穷”的唐志军。

    唐志军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经济困难

    暖气费、交通费、份子钱

    在编剧眼里,仰望星空和钱是冲突的,钱这么“俗”的东西,怎么能跟这样“纯粹”的人摆在一块呢,钱都是骗子公司阿波罗才该有的

    编剧从来没想过“唐志军”们的物质生活和梦想是可以兼容的,可以不冲突的,唐志军这些困难归根结底就在于他是“全职”在做民科,他的困难去富士康打打工,或者去送外卖就能解决了,怎么了,去这些地方打工阻碍你幻想了?阻碍你追寻外星人了?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编剧有没有想过,坚持30年保持幻想所要面临的困难中,钱是最简单的一项

    孤独、异类感、寻求认同、自我怀疑、来自实用主义的侵蚀、坚持本身的意义

    对于孤独,唐志军有他的那日苏;对于异类感,有他的秦彩蓉和念叨太极阴阳的大姐;寻求认同和自我怀疑在偏执的唐志军身上那是完全没有;活在过家家生活里更不会考虑什么实用和坚不坚持

    事实上大多数年纪不小还保持幻想的人都是一边过着自己艰难的人生同时在小小内心维持着好奇心的空间,唐志军这种过家家式的生活让我有感到被侮辱和被激怒到

    再说说民科

    唐志军满嘴都是科学,宇宙余晖,可实际上确丝毫不尊重科学

    资料引用要引用NASA的,结果身边接触要么是那日苏、晓晓这类“不懂但觉得他说的对”的盲从者,要么就是大胡子这种和他同类的迷信者

    有人会反对说“科学就一定是对的吗?没听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你根本就没看懂‘数学太确定了’你就在这瞎BB”!

    可你别忘记这句话里的尽头2个字么,你这并不是走到了尽头,你这是拐个弯自造了一套逻辑。科学当然不一定是对的,科学的进步都是通过异见来推动的,但能推动进步的异见一定是经的起多角度辩证的,一定是讲逻辑讲因果的,哪怕哈利波特里的咒语,都要经过一套严谨仔细的体系设计。而这部剧里所有的情节和设计都经不起推敲和辩证的去看,这就是民科最喜欢干的,根本什么都不懂,然后在一些宏大命题上自我YY,并形成一套🐶屁不通的概念。我这几天看评论有很多人说“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这种被愚弄的感觉就来自于民科自我YY产生的那种🐶屁不通

    而针对于“数学太确定了”我很喜欢今敏导演的《红辣椒》中一段对科学的讨论

    “梦正在发抖,因为科学而被剥夺安居之所,在无人性的现实世界,唯一残存的人性的隐居之所,那就是梦,那个游行队伍是被现实追逼的难民”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确实是在讨论一些前所未有的议题,人类经历了迷茫未知的几千几万年后,发现了科学这样一个似乎是万能解药的东西,科学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似乎能解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所以科学越来越像宗教。

    可科学发展到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后,可能会有很多人和今敏一样意识到,科学似乎并没有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的政治制度似乎已经到了没法再进步的集体摆烂状态了,全世界人的精神状态也从未如此糟糕, 现代人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自杀,而古希腊时期,整个雅典城也才3,4十万人,我这里提古希腊是为了与那时候的人“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的精神状态做对比

    所以今敏认为,现代人可以逃离这个科学和理性组成的残忍的现实的唯一避难所就是梦境。今敏描绘的梦境里人们放下一切现实压迫肆意释放被压迫的欲望,那画面何其震撼,引发的思考何其深刻。而相比之下这个电影的“我不喜欢数学的确定性”我寻思也没发现你语文有多好

    总之,我可以理解导演编剧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含义,但很显然,能力不够,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全职的民科”来表达,我既无法移情(因为我不是这样的民科)也为群众的共鸣感到愤怒,有种思想启蒙这么些年都白启蒙了的感觉

    二、我不喜欢电影抄袭了如此多经典电影的表象元素,确没有提取出一个精神内核

    这部电影抄袭缝合了多少元素我只列举一些我所知道的:

    唐志军名称:唐僧

    孙一通名称:孙悟空

    一行四人:西游记师徒四人

    英文名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英文名

    孙一通头顶顶个锅:堂吉诃德的金头盔+气功热

    520块的外星人:新闻

    唐志军骑驴:堂吉诃德骑士精神

    那日苏:堂吉诃德的桑丘

    会变大的骨头:金箍棒+2001太空漫游猩猩抓的大腿骨

    森林里的飞碟太空舱:环形物语的森林太空舱

    我很直接的说这些全都是属于抄袭的范畴,别拿什么借鉴或者致敬当遮羞布。

    这里要先说一下创作灵感与抄袭界定我的思考

    首先,确实没有什么创作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任何作者说自己没有学习任何其他作品都是扯犊子,因为人类的创作本质就是联想、发散、思考、构建,但关键是怎么来做这些联想和最后的构建。这个导演编剧采用了最低级的一种:拿取表象。上面列举的这些点,基本上都是很直接的将这些元素挪用过来,可问题出在了,它所抄袭的这些伟大的作品,每个都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所有这些表象元素都是为了和内在的精神相吻合。

    这种直接拿来用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缝合怪,里面的概念和精神内核全都是混乱的:抄了堂吉诃德,可堂吉诃德是基于骑士精神的叙事,你跟骑士精神有半毛钱关系吗?唐志军丢下被狗咬的秦彩蓉,他也配自称“中国的堂吉诃德”?导演这种碰瓷我只觉得丢脸

    三、我不喜欢它用天马行空的海报给了我一个如此现实糟糕的2小时

    我会进影院看这部电影,50%是被那些专业影评人给骗了,50%是被海报给骗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因为这个海报,看的全过程中一直都在期待导演给我展开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

    我等啊等,等了30分钟

    我寻思出了城到了地方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来个520的大腿骨

    到了事发地我寻思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一个新条件:麻雀落满石狮子

    好!那我继续等!等啊等,电影都过大半了,终于等来了麻雀落满石狮子,总该总该总该开始幻想了吧?

    孙一通那几个镜头,特别是打破第四面墙,我真以为要开始什么了

    结果,开始越野公路片了

    好,那你就去找吧,我等你找到,等啊等,我一看时间不对啊,怎么都快片尾了

    怎么回事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什么莫名其妙的野外婚纱照桥段!

    终于!在那个废弃矿厂感应到异常了!幻想世界该来了吧!!!???

    秦彩蓉被狗咬了…………

    我一看时间,已经感觉到被诈骗了

    最后我等到结局的麻雀飞升时,已经麻了,心情毫无波澜

    你们仔细寻思一下,这整个过程是在做什么?

    对一个热爱幻想的我来说,这不就是在PUA啊

    我都来看电影了,我要你反复不停的告诉我“外星人是不存在的”“放弃吧”

    我来看电影就是来满足我的幻想的,你反复的这种PUA,在残忍的现实世界中每天都在告诉我,我需要你来说教?

    这又是这部电影特别可恶的一个地方,表面上表现的自己多爱探索,实际上编剧自己在通过电影来发泄那种现实的压抑,我们都成了他的树洞

    在这里我真的看不到一点天真,我看到的只有现实

    四、我不喜欢很多人被情感共鸣了一点就忽略电影其他不计其数的糟糕,而疯狂“5星好评”

    这点又可以细分出来多个角度,我来细数一下

    1.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如此单薄:大部分配角的出场意义不明,可有可无;唐志军和那日苏非得口吃,喜欢幻想的人就得口齿不清?;女配角出场的仿佛是托关系进来刷资历的,毫无来由,莫名其妙;秦彩蓉跟着唐志军三十年了,非得啥事都歇斯底里一下

    2.所谓中式科幻的出路:就是将搪瓷、加湿器、西南农村的陈旧泥泞和“科幻”概念混搭,和上面提到的“只提取表象元素,没有值得推敲的精神内核新论”是一回事,如果这样就算为中式科幻走出一条路,我建议以后中国的科幻导演直接去长沙文和友拍摄算了

    3.莫名其妙的不断的跳切:这点在上面讲述期待幻想确一直没等到的过程中有展现,但是这部电影的跳切远不止如此,全片都在不断莫名其妙的跳切,很多时候给我一种编不下去了就跳切的感觉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镜头晃动,我倒并不觉得,我自己因为看的场次只有我一个人,我从一开始第八排中途换到第五、第四、第三排都没什么问题,这种伪纪录片形式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晃动问题和上面这些问题比起来倒显得真的没什么了

    总结

    这部电影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故事的主线、想表达的精神内核、电影拍摄和成品的质量,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无序的混乱。我有一种看猴子乱敲键盘或者现有GPT水平胡编乱造缝合出来作品的感觉。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该吧?我们人类这几千年都在试图从混沌中寻找秩序之美,无论是黄金分割率还是类似1645这种和弦;哪怕是暴力,人类都在《奏鸣曲》《杀死比尔》《疾速追杀》之类电影中寻找到那种电影对故事的浓缩和秩序之美;哪怕是最混乱的梦境《红辣椒》中paprika过马路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快乐的跳跃。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这种混乱是一种倒退,但这种“毕业作品级”电影在非院线的视频网站上也很多,所以这部电影本身我顶多也就当看了一部烂片,真的让我又气又难受的还是这种水平的作品获得了这么高的评分,我真的在想我们的审美是不是倒退的太快了

     7 ) 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他已经看清,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找到了失踪的驴子,却丢掉了陨石猎人的小红帽。 已经烧焦的帐篷,不如添把火更暖和。 宇宙中的星球比地球里的沙子还多,荒芜的人生里巧合太少又太多。 所以她想明白了,想明白的就是他永远想不明白。 诗人回到了童年的石材厂,念完最后一首诗,在麻雀的簇拥下跳崖而死。 他带走了人类的金银财宝,和所有痴心妄想。 诗人是自幼追逐太阳的人,他能用一本字典破解狮子和日食的秘密。 堂吉诃德知道自己没有升天的才华,所以他吃下做梦的蘑菇,在宇宙的边缘和诗人告别。

    蠢笨执着的骑士,向着不存在的风车发起进攻。不理解,不原谅,不想做人。 女儿死去多年之后,他才忽然发现,原来高级的外星人,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 数学确定的告诉我们存在没意义。语文老师水平太差,我们只能一边抱歉一边吃鸡蛋。 酒神早就看破酒精比火箭还要快,整个星云充满乙醇的种族才是最幸运的外星人。

    当被父亲抛弃的女孩发现飞碟只是对面楼上的广告灯牌,她重新摘下了眼镜。 顶着泥石流拍婚纱照的新人把目光望向彼此。 没有好奇心的诗人,却在此刻扭过头,看向相机拍不到的地方。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泪流满面的堂吉诃德,只能止步于此的探索。

     8 ) 长评 | 伪-伪纪录片

    文 / Annihilator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在我们轻易地以“伪纪录片”来定义《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之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汉语词汇背后的两个稍有关联但界限分明的电影类型概念,即残存影像电影(Found Footage film)和恶搞纪录片(Mockumentary):前者流行于恐怖片领域,其特色是将影像伪装成主角手中拿着的拍摄工具所纪录下来的素材;后者是讽刺喜剧的衍生形式,通常仿照纪录片或电视新闻片的格式来讲述一些虚构之事。

    考虑到导演孔大山最早便是以一部典型的恶搞纪录片《法制未来时》(2015)引发了公众的注意,我们也许会下意识地认定他的这部备受期待的长片首作《宇宙探索编辑部》也属于同一个范畴;尤其是,这部电影的主线——落魄的科幻杂志编辑一心寻找外星人——看起来也是一个十分适合以恶搞纪录片的体裁来演绎的荒诞喜剧故事。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残存影像电影和恶搞纪录片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情绪导向(幽默/恐怖)是结果层面的差异,而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同样作为“伪纪录片”,在对“真实的纪录片”的模仿上存在侧重点和目的的不同。

    恶搞纪录片的内容往往十足违背常识(如《法制未来时》中“文艺片闷死人”事件,又如《西力传》(Zelig, 1983)中的“变色龙”男主角),观众一眼便能辨认出其纯然的虚构性;在此基础之上,电影对纪录片(Documentary)格式——素材编排、画外音、采访——的模仿,非但不是要重新为电影情节赋予真实性,而恰恰是要作为一种过分严肃的叙述语气,来进一步反衬其叙述内容的荒诞。正是在形式与内容的巨大反差之下,讽刺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强化,幽默也油然而生。

    法制未来时,2015

    但残存影像电影中,这种反差的张力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与内容的一次完美合谋:电影的内容是某个声称的“真实事件”,而形式上则通过种种手段——手持摄影、粗糙的影像介质(DV、低清摄影机、手机)、自然主义表演、跳切——伪装成这一事件目击者留下的一手影像记录,即残存影像(Found Footage)。

    一言以蔽之:恶搞纪录片的“伪纪录”是一种戏仿,其目的是反衬内容的荒诞性;残存影像电影的“伪纪录”则是一种拟真,其目的是佐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悖论就在于,尽管它是一部荒诞喜剧,但其形式和内容的反差却从未真正存在过,因此它的核心意图并非戏仿成一部纪录片,而是拟真为一个真实事件。

    自开场的一系列90年代电视节目的影像起,《宇宙探索编辑部》就被其伪纪录形式置于了一个“以假乱真”的现实之中;这个电视节目看起来像《法制未来时》中的恶搞纪录片式的戏仿手法的延伸,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无视它与宇航服桥段的交叉剪辑的话,那么这段电视节目影像本身毫无幽默之处,只是作为虚构的档案影像——残存影像电影的标准手法——来介绍主人公的前史,为电影正片极力维持的真实感做出初次背书。接下来,电影在其前三章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落魄中年男人的生活和工作,一个行将倒闭的编辑部的艰难的日常运转,以及一场冲动的调查之旅,期间,摄影、剪辑、布景和表演层面花招尽出,诱惑着观众去相信镜头下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在这样一个形式与内容合谋虚构的真实语境之中,幽默并不来自媒介层次的反差,而完全采用最传统的剧情喜剧电影的逻辑。如果说恶搞纪录片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话,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充其量不过是拍了一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人物”;前者使我们察觉到电影本身的荒谬和虚构,而后者——在其贯穿始终的真实叙述语气下——只会让我们觉得人物十分愚蠢、疯癫,而电影的喜剧性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人物的嘲笑上,如那个煞有介事地展示假外星人的农民,又或者一直嘟囔一些民科话术的老唐。

    随着剧情逐渐进展至后半部分,电影给出了许多现实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并没有像恶搞纪录片中的违背常识之事一样撕开形式与内容的裂缝;相反,正如电影在主题上对虔信主义的激赏,孔大山试图用形式的欺骗性来让观众与人物一同相信这些现象。即便麻雀、驴、骨头等符号滑稽到有些露骨,但它们所带来一点点间离效果依然无法撼动电影引导观众代入的这一真实语境,更无法阻止电影最终滑入那个封闭而确定的结局之中。于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种种所谓“魔幻现实”的事物,其实和另一些残存影像电影中的虚构设定——如鬼神、怪物——并无区别;后者从现实的眼光看也往往是不可能存在之物,但它们的存在却不是为了揭露自身的荒诞,而恰恰是要让人们相信它们的真实。换言之,它们并非“不可信的荒诞之事”,而是“可信的幻想奇观”。

    由此而观,恶搞纪录片是一种自我戳穿、自我解构的后现代体裁,而拾得影像电影则回退至一种电影的腐朽传统——不择手段地追求“真实感”;这也就是说,即便它们无法让观众在理性层面信以为真,至少也要让观众在观感层面忘记其虚构性。这就是为什么残存影像电影大多是恐怖片,或至少也是《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 2008)或《第九区》(District 9, 2009)那样的灾难片或科幻片,因为这些类型片最需要观众“沉浸”于真实的幻觉之中,以便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类型奇观的震慑效果。日食和山洞两段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唯一可称得上是有趣的部分,便是大量借用了残存影像恐怖片的类型手法。

    但是,残存影像电影的真实语境不仅建立在形式和内容的合谋欺骗之上,而且其自身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常常出现的视点问题——究竟是谁在拍摄?为什么要拍摄?《宇宙探索编辑部》完全回避了这一问题;摄影机背后的人从未作为实体出现在剧情中,就连采访段落的提问者声音都在跳切中被隐去。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几乎万能的摄影机,它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记录下最需要被观众看见的对话和动作……至于更晃的镜头、更频繁的跳切、更混乱的机位,这些如果真的能被视为“真实”的视觉符号,那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泛滥的影像媒介对我们的知觉系统的污染而已。

    当电影努力向“看起来像真实的东西”逼近,选择利用观众的错觉和思维惯性来骗取他们的信任时,它同时也阉割了自己在虚构层面的创造力。如果我们将这一创造力具体化为场面调度,那么可以说,绝大多数伪纪录片在这一层面上都极度懒惰而不思进取(沙马兰的《探访惊魂》(The Visit, 2015)是少数例外之一)。《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其中尤其糟糕的一例:无论它在场景的既视感上有多让人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2015),它都不能、也不敢拥有前者中为人称道的长镜头和时空戏法——因为在这里,几乎所有手法都只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更好地伪装成残存影像,而电影越是接近自己的目的,影像就越是空洞、混乱、丑陋、贫瘠,就像任何人手机里的一段胡乱拍摄的视频一样,也许真实,但并非电影。

    同时,作为一部尝试以虚构的真实取代诚实的虚构的伪纪录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对其所试图关涉的诸多现实问题也是不负责的,它们仅仅作为背景板和插入元素,以维持真实语境的稳固:精神病人、抑郁症、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叙事……身为顶流大导的郭帆蹲在地上抽烟装穷,已足见创作者的自我感动;但是影片后半段大量的农村实景——它们本应是这部“伪纪录片”中难得的真实——与老唐屋内的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打光(客厅的绿光与厨房的黄光)间的深深割裂,却是多少自我感动都无法轻易弥合的。电影中最强烈、但并不幽默的一组反差在这里不自觉地暴露了出来:电影安排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声称看到了一个虚构的超自然现象,但自己却对真实的贫困现象视而不见。

    比起追问“宇宙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无聊的科幻存在主义“终极问题”,《宇宙探索编辑部》所面临的更紧迫的问题是“纪录和虚构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如电影的结尾一样拿宇宙星辰=基因序列之类的鸡汤式比喻来搪塞。在恶搞纪录片自我解构的讽刺语境与残存影像电影自我欺骗的真实语境之间,孔大山的折中显然是下下之策;但我们难道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纪实虚构电影(Docufiction)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一方面尝试捕捉现实的面目,另一方面也并不畏惧向其中添加虚构元素。伪纪录片将纪录和虚构视为两种界限分明的格式,试图以一个仿造另一个;而纪实虚构电影则将它们视为获取真实的不同手段,二者可以流动、交融,因为重要的并不是格式和它们带来的语境的真实与否——这些都不过是类型学的惯性思维的产物——而是镜头究竟揭露出了何种真实、电影究竟能让观众领悟到何种真实。克拉莫的《美国一号公路》(Route One/USA, 1989)借着虚构角色的视线和评论描绘出了贯穿庞大土地的真实脉络,阿巴斯的《特写》(کلوزآپb,1990)在对真实事件的虚构搬演中揭开了人物一面与社会一角,阿克曼的《来自东方》(D'Est, 1993)在虚构的强力摆拍之中捕捉到了异国纷涌的真实……例子还有很多。也许最好的例子可以追溯回电影刚刚诞生的时代,卢米埃尔的那些小短片已是纪实虚构电影的某种原型: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摆拍,但以我们的后见之明,没有什么比它们更清晰地记录下了世界之真实,这真实也许就蕴含在一只黑猫闪亮的毛发的物质性之中。

    La Petite fille et son chat, 1899

    归根结底,虚构之物不会因为处于真实的语境中而变得真实,真实之物也不会因为来自虚构的手段而变得虚构;即便《宇宙探索编辑部》真的成为一部技艺精湛的伪纪录片(它现在还远远不是),也只会更加使其远离真正的好电影,因为电影的意义不是要伪装成真实,而恰恰是要揭开真实的伪装。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

    评论翻译 | 作为战争机器的迷影

    长评 | 类型逻辑与和解叙事

    长评 | 为《天气之子》一辩


     短评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2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

    7分钟前
    • 小小气泡熊
    • 还行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17分钟前
    • 葵葵圈
    • 力荐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21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2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31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34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38分钟前
    • 干不了活
    • 推荐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41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42分钟前
    • 在风前
    • 还行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4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45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力荐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47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52分钟前
    • uily
    • 推荐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56分钟前
    • 梦伴
    • 推荐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58分钟前
    • 怀瑾瑜兮
    • 还行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60分钟前
    • 拉琴的尸体
    • 还行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1小时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推荐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