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亡命大画家

    亡命大画家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阿根廷,西班牙2018

    主演:安德列·阿卡托,卢卡斯·阿兰达,劳尔·阿雷瓦洛,艾哈迈迪·阿齐姆,路易斯·布兰多尼,古勒莫·法兰塞拉,安德丽娅·弗里杰里奥 

    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猫狗大乱斗

    • 更新HD

      切小金家的旅馆

    • HD

      星条红与皇室蓝

    • HD

      情圣2016

    • 正片

      十亿实习生

    • 更新HD

      爱情的代驾

    • 更新HD

      贱女孩2024

    • HD

      大脚野人日落

     剧照

    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1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2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3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4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5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6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16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17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18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19亡命大画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杰出公民》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最新力作。阿图罗斯尔瓦,一个圆滑势利的画廊主,对布宜诺斯艾利斯有着将近痴迷的偏爱。伦佐纳维尔,一个乖僻厌世的画家,对时兴艺术不闻不问,声名过后早已被世界遗忘。二人观念个性处处相悖,且随时间流逝矛盾愈发激烈,在这段积灰的友谊即将告终之时一场 车祸让阿图罗不得不回到无依无靠的伦佐身边。回温四十年的漫长过往两个老朋友走到了最终的和解,老画家的悲观绝望驱使阿图罗找到杜杜,一个颇有手腕的国际收藏家,试图向其销售画作,回转局势。尝试失败后,他们想到了一个疯狂极端,注定将撼动艺术界并永远的改变他们一生的主意。

     长篇影评

     1 ) 结构些许老套,情感有待加强

    一个过气画家和一个面对过气画家出了各种主意的经纪人的故事,过气画家最后遇到困难要大笔的资金,听从了经纪人的建议假死,然后作画卖钱过上了好日子,结果被昔年的一个徒弟契而不舍的追到了藏身之处,并揭发他们,没想到揭发后身价更涨了的讽刺故事 。

    与导演的前作《杰出公民》相比,结构没有较大的突破,有的只是这个过气画家和经纪人之间的人物故事可以做文章,但是前者的文章又做的有些突兀,而且人物情感上的转折很硬,就是平白无故就原谅了,仅仅只是因为利益吗?也并不是,因为从原谅艺术家到给他伸出援手还是隔了一段时间的,所以看着就怪怪的。

     2 ) 趁着这会儿没人,我偷偷告诉你,什么是“艺术”

    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往往都是很盲目的。为什么这么说?真正的艺术鉴赏者,一定会有着自己的立场,你让一位不喜欢梵高的作品的人去鉴赏,他肯定不会对梵高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溢美之辞。相反,你让一个对于艺术没有一定的审美的人去附庸风雅的话,得到的结果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惊奇的就是对于一部作品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态度。2017年上映了一部作品《挚爱梵高·星空》。这部作品是好几些位对于梵高非常信仰的画家亲手绘制的画作集合而成的电影。那部作品一经上映,整个影视评论圈不乏溢美之辞。为什么?因为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成了当年的艺术热点。

    梵高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会对于他一个曾经非常落魄的画家无比的崇拜。而这一切的崇拜仅仅是限于自己已经离世。本着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原则,对他的作品异常追捧。人们是病了吗?估计是的,如果梵高能活在今天,看到这么多狂热的,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狂热的粉丝,也是会被吓一跳的。或许他看到这些以后,就更加的郁闷了。

    追捧死者,却无视活人,不知这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风气。在近一点的话,霍金的离世依旧是如此。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地震。现代文明为艺术的传播打通了渠道,但是却贬低了艺术的价值。因为这些伪艺术爱好者在以摧枯拉朽的力量破坏着前人们建立起来的艺术欣赏体系。艺术,最终败给了商业和金钱。

    说这么多为什么呢?是为了引出今天的这部电影——《我的杰作》。这是一部对于以上所言的风气进行了赤裸裸的讽刺的影片。他充分的揭露了人们附庸风雅的不良习气。如果有反作用的话,那一定是他给了那些妄图不劳而获的人们一个捷径。或许,艺术真的可以忽悠一大帮人。

    碌碌无为的画家与一个画展商人是好友。画家究其一生也没有在艺术上有任何的建树,画展商有着自己经商的秘诀,那就是欺骗。但是在很多次的尝试之后,这位画家依旧是扶不起来。画展商放弃了。没想到画家意外的出车祸然后住进了医院。从这以后,他们开始走运了。画展商看到了一个商机。她与画家密谋导演了一场离世风波。

    此后,画家的画迅速升值,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但是这个秘密却被一个诚实的人给举报了。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画家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的大的惩罚。他的画作依旧是不断的溢价。最终,他被包装成为了一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一个非常讽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今天,很多看似恶劣的情景会通过意想不到的转折而达到不可预期的结果。艺术究竟是什么?是那个冥顽不灵的画家不愿意改变的画风吗?是那个妄图通过一张巧嘴使得买家不断出价的画展商的阴谋吗?或者说,是人民群众们对于日益丰富的物质与自己低下的审美之间的错觉?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捧,无疑是一种从众心理。一个三流画家死后,他的作品被卖出了天价,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人们追捧的并非艺术。而是一种潮流。就如同画家迟迟不愿与时下流行的潮流画风做妥协一样。他正是因为这种不妥协,而最终变得妥协。

    除了他的作品被卖出天价以外,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人们的鉴赏能力并没有直线增加,增加的或许仅仅是对于这些画作的无脑追捧。至于他们所追捧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在乎,只要是小众的东西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这种意义毫无意义可言。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那些在梵高以及霍金离世后不断的对于炒作他们的热点报以热情的人们。他们不见得可以对两位大师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但是这却不妨碍他们对外宣称自己的“沉痛怀念”。他们究竟怀念的是两位大师,还是说他们仅仅是怀念“怀念这两位大师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大师气息”。没有人知道,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艺术确实难以捉摸,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艺术才有所景仰以及追求。一旦艺术成为了一种可以肆意炫耀的奢侈品,那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那一方画布,可能灵魂最终也是会灰飞烟灭。欣赏一部作品是不应该有时间维度的。或许,对于那些附庸风雅去追求所谓的艺术的人,应该冷静下,停一停。因为你的行为配不上你的灵魂。

     3 ) 黄灿灿的蛋黄突然散了

    电影一开篇,画廊老板说“……我是个杀人犯“,略显生硬地留下一个悬念,但随后剧情进展地很松散,对这个悬念并不惦记。

    上半场剧情虽然老套但还算紧凑,一个精明世故的画廊老板,一个几分率真几分不羁的画家—愤世嫉俗,对阿根廷、对世界很有几分切中要害的批判。因为作品没市场,终于经济上陷入困顿,于是朝着制造戏剧高潮的方向发展,直到被卡车撞个正着。所幸没死,但明显恢复之后几番念叨着不想活了。画廊老板一番小动作之后,某一天,画家终于死了,但之后剧情反而开始松懈。虽然他的死亡让人困惑,但跟影片开始时的悬念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由于画家寻死的动机很不充分,所以看到这里,对他死亡的事并不太当真。

    随后镜头一转,来到一片世外桃源,果然画家复活,但仿佛换了个人。这种转变何来呢?在片中没有看到暗示,如果是逃离鬼门关之后的后怕乃至醒悟,那很容易接受,不过片子没有这种暗示。

    片子本来似乎是朝着嘲讽世俗社会虚荣、拜金而去,结果后半场变成了两个家伙狼狈为奸(区别是作恶时一个犹豫不决、一个娴熟果断),在诈骗行为被揭露之后,滋润润地继续分别扮演商人和清高画家的角色,并且继续两人屡撕屡不破的兄弟情谊。可惜,总体上前后调性(tone)的不一致,好像一个黄灿灿的蛋黄正煎着呢突然散了,有点扫兴。

    话说回来,这部片子内容上倒有点好玩的细节,比如画家劝走一位准备跟他学徒的年轻人,因为他做事太一板一眼,而画画是什么都干不了的疯子才会干的;画家嘲讽金钱社会,说人们工作是终身在主动做奴隶,足球运动变成了22个亿万富翁在草地上追一只皮球......画家诈死后,阿拉伯大亨向画廊提出要买断他的全部作品,画家照例清高地表示不接活,但如此表示的时候,旁边一同饮酒赏景的经纪商已是心照不宣了。

     4 ) 另一部差不多主题思想的髪国电影叫啥去了?

    《亡命大画家》 《杰出公民》同一个导演 同样讽刺从众心理 附庸风雅叶公好龙 大众审美不堪 的题材 某部看过的髪国电影 年轻作家优秀作品无人问津 伪造证据让世人以为自己的作品 是一个毫无教育背景和生活阅历的平庸老头 所留下来的遗作 塑造生前秘密创作未被发掘的伟大作家之形象 出版社以此为卖点大肆炒作 引得洛阳纸贵万人称颂 吃瓜群众狂舔表示真香 故居被当旅游景点开发 总之差不多的主题 艺术的好坏和所要表达的没人关注 吃瓜群众得要吸引眼球的爆炸性 权贵必须要附庸风雅装点一手门面 内个法国电影叫啥去了?? 真忘名字了....

     5 ) 当朋克变成奸商

    (文/杨时旸)

    两年前的《杰出公民》让无数影迷惊叹不已,一个虚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归乡故事,虚实相生、幻影重重,充满对人心深渊的探底,满篇都是幽默又尖锐的讽刺,更有趣的是它四连拨千斤的处理方式,不断反转,让人们不知道是谁玩弄了谁。《杰出公民》的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交出了新作《我的杰作》,一部从内部气质到外部形态都与前作类似的电影,依旧有着放松又精准的表演,金句迭出的台词以及接连不断的反转。

    这一次,导演依然聚焦知识分子,上一次是作家,这一次是画家,或许,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独特的群体,易于作为代理人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真诚的、虚妄的、肉身的、形而上的,一切一切,这个群体既潜藏于普罗大众,又因为他们独特的工作和思考模式而明显地区别于大多数人。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他们作为角色,都很易于被“使用”。与《杰出公民》中功成名就的诺奖得主不同,《我的杰作》中的画家伦佐纳维尔贫困潦倒,性格乖张,愤世嫉俗,他的经纪人阿图罗斯尔瓦是一个成功圆滑的画廊主人,他们是多年的朋友,在画家短暂的早年成功之后,迅速过气,新买主们更青睐于那些概念性的当代艺术,而对于伦佐纳维尔缺乏变化的朴素作品兴趣寥寥。不得志让原本就古怪的画家更变本加厉,在一次次把事情搞砸之后,两个男人几乎闹翻。这个当口,画家遭遇了一场车祸,住进医院,醒来时几乎忘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份,老朋友阿图罗斯尔瓦不计前嫌赶来照看,之后,一切走向了奇怪的方向。

    这个故事以画家遭遇车祸为中点折成两段,前一半像是导演让那个性格乖戾的画家代替自己嘲讽了当代艺术圈的一切可笑和粗鄙,后一半却突然变得清奇,悬念被迅速堆积起来,从这开始,人们会渐渐看到越来越多的《杰出公民》的影子和手法,那些真实和假象互为表里的桥段,那些明明知道一切都终将反转但就是看起来依然不疾不徐的铺排,真是和前作异曲同工。当然,这个鬼才导演是不会满足于只写一些对于艺术圈、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嘲弄和白眼的,他始终想努力写出一些人心深处的暗流和暗礁。上一个故事里,那些暗箭来自于故乡的发小和老友,作家是承受者,而这一次,却调转了过来,画家变成了发起攻击的人。

    那些影迷们熟悉的、一直盼望的反转就此展开,最初,人们以为这故事想写贪婪,关于一个画廊老板利用多年的友情窃取已故画家的作品发横财的故事,很快,这就被打破,曾经意外进入画家生活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正义使者,搅乱一切,所以,观众又会以为这故事关乎正义终将战胜不义,但最终却发现,仍然不对,死亡不过是一场合谋,画家和画廊老板联手欺骗整个世界。

    从外部去看,这无非是一场涉及欺诈和贪婪的故事,但实际上,在内里,这有着更加复杂的况味,它写出了一种精神消亡史。最初,画家代表着一种反抗力量,他坚持自己那种古老的风格,嘲笑一切向当代艺术转型的作品和作者,他拿着枪大步流星踏进画廊,朝着自己的画作开枪,然后气愤地说,“现在它现代了,你可以卖了。”这嘲讽准确又有力度。但后来呢?这样一个老头,却开始躲在郊外的一桩童话般的小屋里,做起了欺诈的生意,在被曾经崇敬自己的年轻人识破之后,还试图为自己编织一套说辞与话术,甚至想对其灭口。从故事设置上讲,它有点虎头蛇尾的遗憾,但从精神意义上说,它写出了一种微妙的状态——当朋克变成奸商,从对抗到顺从再到合谋,从抵抗性的、批判性的、审视性的艺术家态度变成了一种服务型的、合作型的、顺应型的商业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说《杰出公民》写了一种把犹如草船借箭般的收纳暗箭转化成艺术的力道,那么《我的杰作》则写出了一种当下更现实的,精神力量的溃散与湮灭。反抗的人和机制都自动缴械,一个顺从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6 ) 后发国家的后现代状况

    已故经济学家沃森在财政联邦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很有建树,他提出的“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对后来者的诅咒”,专门描述中俄伊朗南美非洲等“后发”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其实我们掰着指头数,除了欧洲中心包括美、加、日、韩、澳、新这些国家,全世界都是后发国家,如果后发得比较明显,那会被很有希望地称作“亚洲四小龙”(当年)、“金砖国家”等等。但是沃森认为,后发国家虽然由于发展比较迟,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和照搬发达国家,但因为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而后发国家的往往的情况是,甩不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包袱,只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模式,而不无矜持地固步自封于自己的制度,那必然招致“对后来者的诅咒”,世界舞台再大,也不会有你的戏唱,这就是“后发劣势。”

    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这就是著名的“依附”理论。

    阿根廷导演架式蹲•度怕拉忒的《杰出公民》,站在欧洲中心文明的角度,描述了阿根廷这个后发国家的乌合之众,是怎样遭受“对后来者的诅咒”的;而作为灰溜溜跑出国的欧洲中心的“依附”的片中主人公,回国来是遭受怎样的戏剧性至荒诞的待遇的。所以作为导演的新片,我有一种期待,《我的杰作》,哪怕只是重复一下《杰出公民》的主旨内容,应该也非常好看吧。

    但是影片不再直接和欧洲中心产生联系,纯粹就是发生在阿根廷国内的,当代艺术圈的故事。这样看来也不错,20出头我在北京酒仙桥谋生活的时候,是眼看着马路对面的798工厂是怎样一年年变成“国际化”的艺术区的,后来陆陆续续参加或围观过发生在那里的当代艺术现场的故事,所谓“当代艺术”也给我带来过一些困惑。看这部《我的杰作》,兴许不仅仅是观影那么走马观花的简单,还能在关于当代艺术的知识经验印证之外,实现福柯所说的“自我关怀”呢,虽然,在前一部《杰出公民》里,已经引起身体的强烈共鸣,看起来极大地实现了“自我关怀”了,但其实敝人无名无能无梦,连“倒时差”这种酒桌上常听到的寻常事情,都没有亲自体会过一把,以便像他们体验过的幸运儿们那样,在参加完欧洲的巡演、画展、国际诗歌交流回来之后,轻描淡写地提到——“我还没有倒时差呢”这样寻常又淡定的事情。

    话说回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自我关怀”。思想史上在笛卡尔之前,要学习和了解什么样的知识,你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知识和“自我关怀”在这之前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你要学习藏传佛教,你得从小被家里人送到寺庙里,或者你再幸运一点,寺庙的人会找到你家里来,告诉你就是那个在正确地点正确时间转世的仁波切,乃至仁波切的世代学生(叫什么我不敢说)。

    但是在笛卡尔之后,我们都看到了,知识不用再上身了,我们在当代艺术的派对上,也可以端着红酒谈论仁波切了。“自我关怀”消失了,我们为什么要去当代艺术的派对啊,主要是因为有人买单。那谁买单呢?我想起通常的说法,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艺术经纪人,直接背着成捆的现金,到穷困艺术家扎堆的京郊宋庄买画。所以,当初的穷困艺术家已经成为今天的买单大户,但此买单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买单大哥,他们的钞票是绿色的,不是吗?

    《我的杰作》的老画家主人公,虽然现在看起来已经吃不开混不开了,但或许早已经历过一波“宋庄式”的成功,毕竟他的经纪人,对他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吧。果不其然,老画家虽然不耐烦于经营,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但是在艺术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少年的经纪人的穿针引线的妙手回春大法之下,买单大哥来了!而且,人家就认你这块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牌子——你这么性情中人有脾气,还有一个小你二三十岁的艺术学院女生女朋友,使你无须再出去“咪兔”谁——那么你就随便画好了,不用解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以至于,你的经纪人见你没有创作兴趣和状态,干脆就为你打好了草稿了!

    崇拜你的青年才俊来拜倒在你门下,被你当成个杂工使,什么也没指点还得给你交学费。这还是在你心情好的时候。在你瞒天过海诈死以做空艺术圈的时候,这个甩都甩不掉的忠实门生,你甚至对他动了灭口的杀机——这会你终于玩大了。

    这就是后现代艺术的真谛,玩大了玩砸了还是玩得跟真的似的玩下去。这也就是我们觉得当代艺术派对现场很无聊很难玩还端着个红酒杯走来走去的根本原因——我们虽然已经失去了艺术传统的“自我关怀”,但我们本身已经成了后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不是我们选择了艺术,而是艺术选择了我们,当代艺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在荒野里的小木屋,老艺术家最终遗世独立,还是那么爱谁谁但已无须对谁表演出来。尘埃落定之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自我关怀”,只是这“自我关怀”来自哪里呢,我们毕竟是被诅咒的后发国家,我们不生产艺术只是艺术的搬运工,导演没有给出答案,所以这片子要给四星是很勉强的。

     7 ) 有时我们需要自己讨好自己

    很少看西班牙的电影,在看完这个电影后,对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了向往之外,也对于中国文化以外的南美、欧洲的文化也有了些新的看法。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浸淫下的国家,大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对集体负责,要对自己的团队负责,枪打出头鸟之类的。但看完这个电影,就觉得西方社会对个人的包容度是不是高些,画家破产之后,流落街头,仍然可以在街边抽根烟,委托警察照看下小狗狗,这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but,在中国,是不是就该有城管上去管制了。另外,画家在电影里面不对世俗低头的写照,虽然一开始穷困潦倒到连一张画都没卖出去,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话,反而在他死以后受到了追捧,不得不说是一个幽默的讽刺。

    所谓的艺术,真的是要等艺术家死亡以后才能凸显出来价值么?还是说社会的发展,要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做出选择,而被选择的就会得到名利,而那些没有被选择到的,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就像我们唐宋那么多,只留下了一些名家,那他们同时代写诗歌的其他人呢?为什么什么都没有留下,是不是他们的价值就要被否掉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车轮,但是舵手是不是在关键的时候也是很关键的。与其在迎合世俗的选择中不断焦虑,能否自己主动地去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辉呢?可能无人知晓,也无人会去崇拜,但是就因为产生的火苗没有被记录而被后世铭记就没有价值了么?与其躺平,不如创作些我们的自己开心的作品,特别是在艺术、文学创作上。

    遥想很早以前,曾经想写些文字记录清远的城市,这些年,这些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变化太快了,而于我居然没有创作自己去记录它的文字,着实可惜了。这个电影里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奴役从来没有消失,只不过现在换了名字,叫做工作”,什么是奴役,关键看有无个人的主观意志在里面。联想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是在回应他人的需求,他人的眼光看待,却很少去回应自己的需求,回应自己的想法。简单说来,亏待自己了,没有很好地讨好自己了。人生,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审视以后再去度过,才有意思,人不能大部分时间为他人而活,我想那些受到表彰的人物,例如钟南山、袁隆平,他们没有被社会表彰之前,又何尝不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如果一直放着自己的想法,不去及早践行实现,那么世界也不过是多了一个随波逐流的路人甲、路人乙。所以,还是趁着活着,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勇敢去做,勇敢去爱。

    电影最后的画面里,画家跟自己的好兄弟,在一个山脚下的小房子里,创作着自己想创作的画,喝着咖啡,欣赏这大山、美女,我觉得,那一刻,应该是画家逃亡于他人生命之外,实现自己生命之光的时候吧!趁年轻,对自己好点!

     8 ) 亡命大画家

    伦佐纳维尔,一个乖僻厌世的画家,对时兴艺术不闻不问,声名过后早已被世界遗忘。二人观念个性处处相悖,且随时间流逝矛盾愈发激烈,在这段积灰的友谊即将告终之时一场 车祸让阿图罗不得不回到无依无靠的伦佐身边。回温四十年的漫长过往两个老朋友走到了最终的和解,老画家的悲观绝望驱使阿图罗找到杜杜,一个颇有手腕的国际收藏家,试图向其销售画作,回转局势……

     短评

    3.5 跟《杰出公民》一样的自恋,但依然有趣。Renzo是不是挺像宫崎骏?结尾卡斯特地貌想起张掖的五花肉,啊好久没跟龙猫一起旅游了,哦不对五花肉那次是跟芳芳。

    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剧透#一对由画廊主和画家组成的奇葩组合和患难好友。Raúl Arévalo太可爱了!(当年第一次看他的电影也是在这间影院)所饰Alex小哥乃难得一位正直之人,你们不要欺负人家嘛~当艺术家需要有野心、自私,正如这对搭档假死、杀人,利欲熏心,继而心生歹念不择手段。梵高死后才出名升值,片中老头画家何尝不是。前大半段着实平淡无趣,出现反转后才瞬间有看头。阿根廷人真是人手不离一杯马黛茶啊!令人震悚的重低音配乐萦绕影厅四周,回荡着炫耳的电子氛围。

    9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想起来荒蛮故事里的一句台词,“老鼠药过期,是更毒还是不毒”,看来毒药过期是不毒。

    13分钟前
    • 先生谬赞
    • 推荐

    如果世界改变你不改变,大家都抛弃了你,你认为大家都傻,这是坚持还是顽固?多少有《杰出作家》抛出的论点,作为作家、艺术家,仿佛英年早逝是最完美的结局,这样他的作品都能流芳百世,千古绝唱,商品价值也随之成倍增长。而诈死的乌龙更加意外的炒作了画家的作品,所以人们喜爱的到底是作品本身,还是什么呢?不折不扣黑色幽默,两个老头捏造死亡和不惜谋杀知情者,虽然药物失效而未遂,还有世人对画家死前作品的不认同和“死后”作品的认同等都是嘲讽。两个老人的友谊到是真的!

    1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三星半

    20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喜剧效果还不错

    23分钟前
    • 任仁忍
    • 推荐

    卖过作品,一直在创作的人,才能理解这部片的核心。感动我的是,艺术经纪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感情,这种利益关系下诞生的感情,在现实当中应该是不存在的。

    27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还不错,朋克老头感天动地。小西天资料馆

    28分钟前
    • 沉默
    • 推荐

    仍然有很多力道非常独特的幽默,表演很放松,节奏感也很好。故事到了一切被拆穿的时候,本以为会发生重大逆转,没想到结果是这样。有点虎头蛇尾的惋惜。

    3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又来了一大堆金句,视听小说,话唠密度赶超伊朗。黑色幽默风格与《杰出公民》如出一辙,只是主角变成了画商和落魄画家,靠一个生死骗局拆穿艺术市场真相,探讨艺术创作困境。只是这次真的很浅白,就没前作好看了。

    34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虽然猜到了套路,但是画家出现的时候我还是笑了。另cctv6里有删减

    39分钟前
    • 德彪
    • 推荐

    生不如死,死不如折腾。

    42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人物和情節都是非說教性的,這是本片最大的優點。可看性很強,兩位男主間的友誼讓人感動。雖然不是每個細節和橋段都全然有說服力,但仍不失為一部好片。

    47分钟前
    • 巾城
    • 推荐

    导演上部作品还能揶揄一下莫言,这次说说蔡国强?艾未未?罗子丹?都不太符合啊~

    5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好丽友味儿的

    52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推荐

    黑色幽默讽刺精英主义话唠电影:诈死的过气画家和他的经理人联手整事儿的故事(两个老男人一辈子相知相怼的友情设定和《年轻气盛》如出一辙)。前半段会觉得画家的行为又二又乖张,然而画家到车祸之前始终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再穷再落魄也没有自降身份迎合他瞧不起的买家们。后半段老画家诈死后画作升值:艺术其实是一场欺骗?如果艺术家在世落魄去世被追捧,那么艺术品收藏家也不过是投资家;如果艺术也需要营销,那还是艺术么?人们到底欣赏的是艺术,还是被包装被告知是艺术的艺术?艺术的本质是灵魂深处的审美还是肤浅作势的装逼?最精彩的两个片段:老画家劝退做事认真懂礼貌的学生:你这么好的人品当不了艺术家。老画家的临终疯话:奴隶制并没有结束,只是变成了工作;人们上了大学受了教育,这种被教化的无知,是最没救的无知。

    54分钟前
    • 绿芭蕉
    • 力荐

    画家死后作品最值钱,所以很多人应该都幻想过类似的故事,这次导演真拍出来了。

    5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三星半。吐槽大电影,他们说着愤世嫉俗的话,做着人所不齿的事。揭露真相,也掩盖真相。前怼耶稣,后怼皇室,向上嘲讽艺术,向下讥笑民众。即便两位主角的友情似乎是导演唯一的道德标杆,也混杂着各种精打细算。镜头里布宜诺斯艾利斯确实野蛮又迷人,却缺少生命的深度和质感。杰出公民还是有人物的复杂和悲剧意味的,到这里的人物更多是推动黑色喜剧发展的旗子。白眼翻过后,别忘了审视世界。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比起《杰出公民》来还是有差距的,但我对它的主题表示敬佩。

    1小时前
    • 死咗
    • 推荐

    表演牛批,尤其是男配,台词功力很强,方式也很特别,给人的印象保留了模糊性,介乎势利小人与真心朋友之间,成为了悬念的一部分。故事一眼望穿倒没有什么可多讨论。如画的山川震撼人心,奥迪的植入也是太明显生硬了。政府支持的电影项目啊,完成度和质量都不错了,叫人感到非常柠檬。三星半。

    1小时前
    • Superhat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