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朱元璋

    朱元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06

    主演:胡军  剧雪  郑晓宁  鄂布斯  杨洪武  陈长海  包德磐   

    导演:冯小宁 

    猜你喜欢

    • 更新第11集

      你比星光美丽

    • 更新至第08集

      第二次初见

    • 更9集

      消失的大象

    • 更新至第14集

      孤战迷城

    • 更新至第27集

      执行法官

    • 完结

      雍正王朝

    • 更新至第15集

      珠玉在侧

    • 更新至第22集

      月满云知

     剧照

    朱元璋 剧照 NO.1朱元璋 剧照 NO.2朱元璋 剧照 NO.3朱元璋 剧照 NO.4朱元璋 剧照 NO.5朱元璋 剧照 NO.6朱元璋 剧照 NO.16朱元璋 剧照 NO.17朱元璋 剧照 NO.18朱元璋 剧照 NO.19朱元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创建了明朝。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马皇后在对朱元璋的爱与恨中死去,继而太子朱标也猝然身亡,朱元璋悲痛欲绝,最终自己也随着落山的夕阳一起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长篇影评

     1 ) 一场精彩异常的权谋演绎,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

    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

    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孤高自赏,自命清高。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

    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2 ) 朱元璋:既是明君,又是暴君!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

    何谓“得国最正”?

    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

    一是禅让,二是革命。

    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

    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还有一种是革命。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

    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害功臣。

    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

    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

    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

    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

    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

    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

    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

    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

    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

    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

    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

    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

    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

    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

    《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

    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

    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

    可以举几个例子。

    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

    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

    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

    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

    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

    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

    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

    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

    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

    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

    什么是荐举?荐举就是推荐、推举。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

    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

    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

    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

    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

    ——“当官的没好人!”

    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

    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

    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

    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

    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

    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

    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

    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你骗鬼呢?

    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

    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

    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

    有人说,这是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他的想法。

    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

    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

    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

    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

    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

    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

    那倒不是。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没有。

    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

    《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

    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

    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

    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

    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

    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

    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

    可朱元璋两者皆有。

    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

    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

     3 ) 历史剧粗制滥造的代表

    这部粗糙的电视剧居然有8.5的高分,绝对是蹭了朱元璋本人的热度,如果说这是一部古装剧,我打四颗星。如果是历史剧,我只能打两颗星!首先电视剧战争场景,群众演员,背景道具是非常以及极其的粗糙,其次故事情节改编太多,已经到了胡编的地步,稍微对明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错误百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相比其他历史人物,朱元璋离我们并不太遥远!至于胡军演朱元璋我相信跟历史学家心中的朱元璋要差太多,这可能跟他本人没有太多关系,编剧水平太低的缘故,看看《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狗血剧情就清楚了,作者太会戏说,朱苏进戏说远远大于历史,真正表现还好的是《洪武大案》中李立群出演的朱元璋,很可惜这部剧主要描写的是反贪!这样水平的电视剧还被引进到国外,不丢人现眼么?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好的关于朱元璋一生的作品出现,把这部剧钉在耻辱柱上,要拍历史剧就要像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巴森的《成吉思汗》一样,何况还是朱元璋这样一位传奇皇帝

     4 ) 甩康熙八条街

    前半段马马虎虎,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是越往后越好看。刘伯温真是儒雅,也明确表现了刘的政务能力确实是不如李善长和胡惟庸。虽不像大部分剧里体现的那样神机妙算,但也是绝大多数事情都能看透,这剧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朱和刘之间斗智,一个连哄带吓,一个小心翼翼揣摩。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也很符合想象。确实是一个农民的政治理想所能实现的最好的程度了。论思想深度甩《康熙》八条街,当然还是不能跟大明王朝那种神剧比。搞不明白康熙那种剧竟然有九点几分。

     5 ) 去掉历史剧的标签吧,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楚自己要拍什么

    思前想后,我本想打个两星可是这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几个演员的演技还是蛮有味的,但是大体上看,他确实是个不称职的历史剧。历史剧不是不能够改编,历史剧一样能戏剧化地表现,但是它的尺度相对严格,举个例子吧,就说很多人诟病的《康熙王朝》里面有段正大光明殿训斥群臣的情节,你说他真实吗?实在不真实,实在是很戏剧化地表现,你说他好吗?我觉得是好的,台词好演的好,也依托了史实,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康熙王朝》,他里面为了宣扬主角的正确过度美化了历史,就说这个三藩之乱,康熙真这么有底气吗?其实不然,历史上三藩之乱的转折点是吴三桂病死,在此之前清政府都是呈被动防守的态势,但是电视剧为了美化主角就写成了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就被打败了,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但是这样的改动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立意伤害大吗?实话说没太大影响,但是这部剧就不同了,作为一部标榜正剧的历史剧,从头到尾不断使用民间的戏说全然不尊重历史,既有给徐达寄烧鹅又有刘伯温死后留天书,这不是历史剧这简直是个古装剧。作为一个编剧要有基本的底线,不能什么东西都往进塞,拍的是朱元璋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评书也不是话本,就好比为什么《三国演义》可以把历代的评书话本汇粹在一起,因为他拍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古装戏和历史剧看着很像但是给编剧的发挥空间是不同的,这部剧我既不怪演员,抛开情节只谈演技他们都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也不怪导演,具体的内容是编剧在把控,要怪我只能怪编剧把好生生一个正剧写成了古装剧,拍成了《九岁县太爷》、拍成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且又由于编剧自我感觉良好半文不白的台词、戏说的内容,作为一个古装剧他也远远比不上《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上乘佳作更况论他是一部正剧了。

     6 ) 朱元璋的做事素质和心理气质

    这部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粗制滥造的方面有很多,不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饱满有力。马皇后的精明正直,李善长的外宽内忌,刘基的智慧与放纵,还有一堆检校的尽忠职守,都表现的非常到位。不过,最到位的还是对朱元璋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国皇帝在做事素质和心理气质方面的表达。
    先说做事素质。选取发现殿试大殿的场景为例。朱踩坏了一块方砖,看起来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周围的下属大臣都说可能是偶有疏漏,而朱就能够透过现象立刻直达本质,就是要揪住这一点点的小事不放,顺藤摸瓜,全然没有维护帝王形象等等考虑,气急败坏大喊大叫,用最残忍的手段处理掉犯罪的人。这是一个缩小版的空印案,也是一个毛泽谭被当街揍的翻版。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是要把事情做扎实,不留一点纰漏。不仅如此,还要驱动下属也要这样做。所以开国帝王往往是苛刻的,冷酷的,因为他们知道对错误零容忍。
    第二个是心理气质。选取刘基见到的朱写的纸条:“孬种,咱白养了你~”。作为一个领导人,要驱动手下人去做事情,一方面精神上要和大家融为一体,能够体会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调动成员去认真工作;另外一方面,又要有一点把人物化资本化的能力。如果不资本化物化,感情上移情过度,就会被别人的感情消耗太多的感情能力,从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典型的如张士诚,太爱护手下,不愿意为了更长远的将来让手下牺牲,最终结果是和手下一起玩儿完。

     7 ) 富贵生死,永不相弃——马皇后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 》,正好看到马皇后之死,便想要写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没有马皇后的出手相救,可能朱元璋在遇到郭子兴之前就被杀死了,如果没有和马皇后成亲,即使在郭子兴门下,也斗不过郭天叙和郭天爵。 她就朱元璋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即将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原来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马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李文忠、宋濂时,她都出面苦苦哀求,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马皇后懂得一个人生命的可贵,在她患有重病时,拒绝医治。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在马皇后死时,他不禁哀声痛嚎,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她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短评

    胡军的演技真的是炸裂,可惜经费不足,如果剧本再细细打磨,群演认真一点,经典程度不亚于1566

    9分钟前
    • 小吃货
    • 力荐

    越看越有现实感的“大明王朝”:一部剧,《朱元璋》,将明太祖从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帝王的波澜一生,展现地淋漓尽致,由此我们看到了创“创始人”对王朝制度建设的影响:他对苦难的真切体会,影响了官僚薪俸的高低,却导致了贪腐横行;他对部下的猜忌,带来了特务集团的建立,却导致了社会信任度的缺失;他对皇权的看重,废除了相权,却导致了后世之君更难驾驭的行政权分散……

    12分钟前
    • 小鱼小叙
    • 力荐

    他太坏了!全杀完了。。。

    16分钟前
    • 阿诈里国的王
    • 力荐

    可学之处太多

    17分钟前
    • 安静的石头
    • 力荐

    胡军诠释的朱元璋,既有凶狠豪放的一面,也有阴鸷奸诈的一面。真棒!

    19分钟前
    • 雪夜断桥
    • 力荐

    画质粗糙,化妆丑陋,服装道具廉价,可是人物饱满,故事完整,起承转合都设计的很好,很棒的人物传记,意外的好看,尤其是人物刻画,胡军演出了朱元璋的草莽劲,又有帝王的霸气和阴狠,还有很重的猜忌心,有时又像孩子般任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归根到底是一代帝王。

    22分钟前
    • 选择困难症
    • 力荐

    你那是喜欢她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23分钟前
    • 西西里的传说
    • 推荐

    胡军的男子阳刚之气将朱元璋的帝王霸气演绎的淋漓尽致,吼住了全场!

    28分钟前
    • 艾梯浮
    • 力荐

    你就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哈哈哈哈哈哈哈

    32分钟前
    • 则眠
    • 推荐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总想找个差不多的电视剧看看,这个分儿还比较高~看了之后就觉得坑爹了。又是战争场面若干次的重复!没能力拍历史剧就尼玛别拍!打金陵是那个场景,守濠州还是那个场面!细节可以不在意,麻烦你老孙和老郭根本不是那么死的好嘛!老郭哪有那么正直!?朱元璋名字的来由都搞错!!

    36分钟前
    • 喵星人不吃鱼
    • 较差

    编剧功力了得,导演把控到位,演员表演出彩。

    38分钟前
    • 金属
    • 力荐

    你那叫喜欢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42分钟前
    • Chris close
    • 推荐

    不得不说胡军演得真绝啊! 各种场合情绪饱满,感情流露自然!一个狠辣多疑的君王形象生动矗立在眼前! 但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又是那么的溺爱孩子和宠妻! 查了剧中各种人物的境遇和身份以及人物性格,相似度颇高,特别是刘伯温,一点都没神话他,天神降落人间,兢兢业业成了诸葛亮! 这竟然是一部历史正剧!

    44分钟前
    • 大隐隐于市
    • 力荐

    你要想活得像个人 就别沾染政治这东西

    46分钟前
    • 亚森罗萍
    • 力荐

    皇帝杀人,是一种需要。

    48分钟前
    • 曹因斯坦
    • 力荐

    看明朝那些事儿成了明粉。明朝电视剧都爱看,这次二刷朱元璋,一样精彩。大爱李善长刘基,演绎的出神入画,神形兼备。再加上妙语连珠的口才,神鬼莫测的心术,五星只少不多。

    52分钟前
    • 天空
    • 力荐

    胡军演得不错!

    54分钟前
    • 南回归线
    • 还行

    疯狂隐射……秃子陈友谅、三年建设新扬州、状元上山下乡劳动改造、引蛇出洞胡惟庸、抢班夺权义子蓝玉、鞠躬尽瘁刘伯温。朱苏进简直了……

    59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前面22集的战争场面都是1.25倍速看的,后面得天下了,就再也舍不得1.25倍速了,正常速度看的过瘾,各种权谋宫斗,胡军剧雪,李善长,汤和,这些主演都很好,只是配角雷人。

    1小时前
    • Thous
    • 力荐

    朱元璋给朱标演示拔荆棘的那段印象很深

    1小时前
    • 污首阁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