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玛·鲁特

    玛·鲁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法国2016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朱丽叶·比诺什,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让-吕克·文森特,布兰德·拉维夫,哈弗,迪迪埃·赫斯特佩,赛瑞尔·里戈,Laura Dupré,Thierry Lavieville,Caroline Carbonnier,Manon Royère,Lauréna Thellier,Maya Sarac,Noah Noulard 

    导演:布鲁诺·杜蒙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芭比

    • HD

      隔窗恋爱

    • HD

      爱情大玩家

    • HD

      动物园里有什么?

    • HD中字

      蜡笔小小生

    • HD中字

      小孩不笨2

    • HD

      上海正午2:上海骑士

     剧照

    玛·鲁特 剧照 NO.1玛·鲁特 剧照 NO.2玛·鲁特 剧照 NO.3玛·鲁特 剧照 NO.4玛·鲁特 剧照 NO.5玛·鲁特 剧照 NO.6玛·鲁特 剧照 NO.16玛·鲁特 剧照 NO.17玛·鲁特 剧照 NO.18玛·鲁特 剧照 NO.19玛·鲁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10年夏天,法国北部的斯拉克海湾。多起游客的神秘失踪事件为当地笼上了不安的氛围。Machin警长和他精明的副手Malfoy共同展开调查。他们被卷入一场奇怪而危险的爱情故事中:一方是鲁莽的Ma Loute,行为怪异的渔人之家的长子,另一方则是年轻淘气的Billie,她是富有的里尔没落贵族Van Peteghem家族的女儿。他们奇异的爱情扰乱了两个家庭原来的节奏。

     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

    关于法国电影《玛鲁特》

    荒诞离奇的片子就启动梦游式写作…

    杜蒙!一个有趣任性的法国导演!他拍的片子经常性的两极化口碑,喜欢的人爱得发疯,讨厌的人会觉得屁都不是。就像片子里的笑点一样,我在哈哈乱颤的时候,身旁的人一脸懵逼,这就是杜蒙驾驭影片的一种天赋,自成一派的艺术感染力但总有怪人买单,若你贪恋冷趣味,喜欢荒诞的阴郁表现力,你会爱杜蒙的这部片子!

    剧情,简单概括为;一个离奇的人口失踪案件以及一对跨阶级男女的相爱将富人和穷人串联起来,两个呆萌的警察和这两个古怪的群体一起探寻事件的真相…法国的海边真是美极了,摄影和构图的质感都让人忍不住拼命截图!

    肥胖的警官永远觉得自己聪明绝顶,细细的嗓门像个可爱的大婶,每次跪倒在案发现场让人觉得心疼不已,一言不合就滚来滚去的办案,充满自信的眼神,gay里gay气的马尔福还戴了假睫毛,他和胖警官简直像两个相互赌气还有彼此嫌弃的恋人哈哈!

    玛鲁特和弟弟们围成一圈吃着没有烹饪的人杂碎,近景特写很实在,小弟弟拿起一个人指头像啃凤爪般的吃个干净,老妈站在门口举起一只血淋淋的人脚问孩子们是否需要加餐,玛鲁特满足的饱嗝带着血腥味儿!

    有钱的的老爷太太们都是神经质和脱力狂!老爷和小舅子一个前凸一个后翘,加紧的走姿好像下身藏着几公斤的秘密,自然垂下的双臂像脱臼一般乱甩,马靴摩擦的声音是老爷们最爱的奏鸣曲!富人们都是扭曲的,带着奇异的声调和滑稽的姿态,朱丽叶那出场的一嗓子,差点笑喷!

    喜欢玛鲁特和比莉的爱情!喜欢抱着过河的设定!喜欢高冷的女仆!喜欢玛鲁特老爹蹦哒起来斩断尸体!喜欢偶然路过的两个裸女!喜欢狂叫的小狗!喜欢土橘色的小阳伞!喜欢面瘫的两个小女儿!喜欢老爷的豹纹外套和夫人胸口的蕾丝镂空!喜欢玛鲁特的小帽子!喜欢海边狂飞乱撞的怪机器!

    记录一系列迷之摔倒:

    胖子警官的案发现场摔倒,女孩们河边泥巴地里的摔倒,渡河妹子的岸边摔倒,晒衣服大妈的顶楼摔倒,老爷刚想坐下装个逼看个小说椅子一垮的摔倒,胖子警官在玛鲁特家门口的狗啃泥式摔倒……

    我喜欢!

     2 ) 玛·鲁特:碧海蓝天,人面兽心

    中产阶级,看这部电影,值得先买一部投影仪。

    再去海滩,燃起篝火,挂起幕布,用5G流量,打开爱奇艺APP,全家一起看。

    算是买一份“精神保险”,

    保佑自己,有钱平安。

    这部电影的悬疑,是为人性服务的,不是为了惊悚反转。

    这部电影的同性恋,是为人性服务的,不是为了政治正确。

    这部电影的阶级嘲笑,是为人性服务的,不是为了炫耀演技。

    这部电影里的人性,是承认,所有人,不分阶级,按进化论的逻辑,都是人面兽心。

    无论穷富,兽心一发,都是要吃人的。

    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要喊:救救孩子。

    这部电影《玛·鲁特》也在喊:救救孩子。

    区别在于,

    鲁迅的药方,是革命。

    导演的药方,是法律和秩序。

    法律和秩序,再可笑、笨拙、愚蠢、低效,它也在,挽救生命和缔造幸福。

    警长,Machin,

    每一次出场,都像《名侦探柯南》里的柯南一样,又来晚了,人已经死了。

    每一次跌倒,都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一样,纯萌可爱。

    每一次推理,都像王宝强在《唐人街探案》里的表现一样,除了抢戏,啥也不懂。

    当,上帝不在的时候,他就是上帝,负责解释一切。

    当,圣母不显灵的时候,他显灵了,飞天拯救孩子。

    当,爱情容不下同性恋的时候,他吻了另一个男人。

    Machin,警长,

    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抓到凶手。

    他只是跟观众一样,

    偷偷、静静地看着:穷人得到了爱情,沙滩恢复了繁荣,画面美如诗,枯骨不见灰。

    他也许,松了一口气,又,叹了一口气。

    唉,革命又被推迟到了秋天。

    可,明年夏天呢?

    富贵闲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跨过饥饿海峡,挑战,碧海蓝天下的人面兽心。

    备注:

    法国电影《玛·鲁特》 Ma Loute (2016) Slack Bay 《飘窗海湾》(编剧、导演:布鲁诺·杜蒙)

    《狂人日记》1918年5月15日

     3 ) 《玛·鲁特》:用超现实具化现实的荒诞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除作者个人博客、网络平台及其参与的公号外,所有媒体、自媒体如欲转载,必须得到周刊授权并付转载费。】 电影去戛纳,大多是为了造势、镀金。得了奖一方面是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但更切实的利益则是票房丰收。可今年有三部片子,公映与戛纳首映同日,好像自己来参赛、参展是给电影节面子。它们分别是伍迪·艾伦的《咖啡馆社交圈》(开幕片)和主竞赛中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前两个人人皆知,不必多说。杜蒙的新片是一部非常「法国」的电影,首映后法媒一片叫好,国际媒体不知所云。全法公映后电影院里观众反响也非常正面,但是国际上运营就比较麻烦。 《玛·鲁特》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北部,斯拉克河到大西洋的入海口有附近渔民捡拾牡蛎卫生,到了夏天也是富人的避暑胜地。1910年夏天,疯癫鄙俗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来此度假,家中性别模糊的大小姐Billie与渔民Brufort一家的长子Ma Loute产生感情。两家也因此产生交集。当地同时还发生了多起游客失踪的案件,两个负责调查的警探形象显然沿袭了《丁丁》系列中警察憨傻搞笑的传统,在恐怖中制造笑料。 【不能刹车的比诺什】 杜蒙在法国本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两夺戛纳评委会大奖(仅次于金棕榈的榜眼奖)。新片不但与之前阴郁、沉重的风格发生了断裂,更因巨星朱丽叶·比诺什而吸足了眼球。两人之前在2013年的传记片《卡米耶·克劳代尔,1915》中有过一次合作,但《玛·鲁特》喜剧甚至闹剧的风格,非但杜蒙并不熟悉,比诺什更是从未涉足。这位法国女演员最为中国观众熟识的角色应该是安东尼·明格拉名作《英国病人》(1996)中的魁北克军队护士,该片为她拿下一座奥斯卡。而作为第一个欧洲三冠影后(1993威尼斯《蓝白红之蓝》、1997柏林《英国病人》、2010戛纳《原样复制》),比诺什在欧洲影坛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玛·鲁特》中的比诺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玛·鲁特》看得很多国际影评人瞠目结舌:在本来就疯疯癫癫的闹剧风格下,比诺什演的是个彻底歇斯底里的角色,尖叫嚎哭、狂奔飞跑、眩晕挨打,毫不顾及形象。这个角色一方面是片中贵族家族的成员,因为近亲结婚,整家人非疯即傻。但对于比诺什而言,更重要的是角色设定为一个蹩脚戏剧演员,舞台下也有佯装做戏的习惯,以至于行为举止极其夸张。让全欧洲最好的女演员来演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说是导演的俏皮,但也是比诺什的自我挑战——还有什么比蹩脚演员更难演的角色呢? 杜蒙在选角上颇具匠心地设置了演员和角色的反转。内敛沉静的Brufort一家全用业余演员,滑稽愚蠢、装腔作势的Van Peteghem家族则由专业演员饰演,特别是用比诺什来演一个蹩脚戏剧演员。我们常说最棒的表演是收放自如的表演,杜蒙却完全不给比诺什节制的机会,逼着她一放不可收,但实际上又不能展示出爆发力,否则有悖人物懦弱无能的形象。就像是卸了刹车上高速,一路上只能加速,加速度还得恰到好处,更不能出事故。于是比诺什在「形象全毁」的同时,成就了演技的全新境界——比起这样的疯狂驾驶,「收放自如」的表演算是简单多了。 【反向的布努埃尔】 「超现实」是首映后大家对该片的一致看法,所以很自然就能将影片的美学传统追溯到超现实主义电影鼻祖布努埃尔那里去。《玛·鲁特》的故事围绕两个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极大的家庭展开,其中对缄默过头的贫民Brufort一家的处理,反而更像布氏《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中对布尔乔亚的描写手法,抓住其本身特性进行无限放大。而对于上层家庭Van Peteghem,杜蒙用了意大利闹剧的处理方式,利用绝无可能的情况对现实进行夸张。 这些处理当然是作者的一种选择,但艺术选择不是孤立于环境之外的神来之笔。与讽刺到底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一样,社会批评也是《玛·鲁特》的目的之一。但布努埃尔被誉为「资产阶级的鞭笞者」的时代早就一去不返,再做一个类似的生活戏仿已经没有杀伤力。艺术的批评之所以比直接批评更骇人,在于它不能自我重复,而是用叙事、美学等各方面的种种创新重新刺激我们的感官和意识,逼迫我们重新思考。 杜蒙选择让片中人物采取令人不适的直白态度,资本家坦言自己就是资本家,食人者也不遮遮掩掩。这与布努埃尔所说的「审慎」完全背道而驰。我们的时代,无论是剥削之恶还是暴力之恶,作恶者都不再遮遮掩掩。这也许跟现代性对廉耻心的重新定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随着整个人口教育程度的提高,试图掩盖社会系统性的恶成了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从这些「看破」了资本障眼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者角度来看,「知道」系统之恶却对其束手无策,更加深了心中的无力感。《玛·鲁特》超现实的荒诞世界正是具体化了这种不加掩饰的恶。 【北法的萧瑟荒诞】 《玛·鲁特》乍看之下有些「轻」,实际上也确实有让人释放的疯癫,但大部分喜剧效果实际上是来自Van Peteghem家族单方面的。当这种闹剧风格与贫民一边阴森的效果发生正面冲突,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压抑的沉重感。更要命的是,这沉重与法国北部萧瑟的景致完美结合,成倍地释放压力。 杜蒙出生于上法兰西大区的北部省,就是法国地图上方最尖的凸角上,这里也是他大部分作品的背景。北法大西洋取景的好处是,不管怎么打广角镜头,可能海有浩瀚之感、陆地一望无际,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产生开阔感。所以片中大量的风景镜头,一方面取笑贵族对自然风景的盲目赞誉,另一方面制造出希区柯克式的旷野幽闭感。 被慑住的观者会忘记镜头之外还有其他可能,所以不管是面对食人的暗喻还是滑稽过头的举止,影片通过这种构图上的封闭感禁止我们逃脱,仿佛整个世界被困在镜头里。可是为什么要逃呢?银幕上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啊,只是在那个镜像中,现实的荒诞被无限扩大,萧瑟阴沉的欧珀海岸又逼着我们把这荒诞的苦果咽下去。

    【杜蒙的二元世界】 《玛·鲁特》的荒诞还体现在一种极端的二元对立上,杜蒙试图把片中两组人物的世界观冲突推向极致。在他的超现实主义世界中,富人、穷人的鲜明对比不仅限于职业收入、行为举止、作风习惯这些方面,而是直接以「食人」行为具体地表现出来。Brufort一家茹毛饮血的画面,既是让上层社会想象中「粗鄙而纯朴」的乡下人形象分崩离析,也是杜蒙代表下层进行的一次血腥「复仇」。 从拍摄手段上导演也极力突出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在人物对手戏中玩起极端的正反打。教科书式的对话镜头,一般以一个适中的镜头展现对话双方,然后进入一段正反打,关注对话角色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为了避免单调,往往需要打断镜头的来回,出几个囊括对话双方的画面,最后也往往以中景重新把双方放在一个画面中来结束对话。然而,杜蒙在《玛·鲁特》中大量使用没有引入镜头的对话,直接开始正反打,镜头始终站在一方看向另一方,除非有新的动作,否则对话双方从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把观众抓在压抑而敌对的气氛里,看不到全景,也看不到矛盾双方和解的任何可能性。 这样做显然风险很大,因为二元世界观已经是学界、艺术界的过街老鼠。但它之所以为人唾弃,是因为将缤纷复杂的世界简单化,用一种错误的公式去解释事物,把自然而然的东西切割得不可理喻。所以剧情和拍摄上激烈极端的正反对立,实际上是把闹剧风格推向彻底无解的荒谬。这样做的社会批判力度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对立总是有度的,所以我们感到安全,而二元对立在一个虚构的喜剧世界中被推向极致后,观者才忽然意识到这种矛盾本身的可笑。制造这种矛盾的社会结构,也便是世上最大的荒诞。 【奖项背后的艺术家】 同样荒谬的,是我们对电影的惯常看法:想票房好,要么是商业制作、娱乐至死,要是艺术片就必须得奖。问题是奖就那么几个,艺术家之间竞争下来,本来无所谓孰优孰劣的,非要排个座次。法国电影之所以繁荣,就在于艺术片市场包容性大得惊人。《玛·鲁特》这样怪诞而个人风格极重的片子,在没有获奖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商业成功,让导演可以「任性」下去,继续探索不同的艺术表现。

    杜蒙这次戛纳之行与奖无缘,却不是竞赛片各路高手中最冤的。本届金棕榈呼声最高的本是德国导演玛伦·阿德的《托尼·厄德曼》。阿德是电影学院教授,平日主要以制片人身份活跃在艺术电影界,为他人作嫁衣裳。去年米盖尔·高迈士名动戛纳的《一千零一夜》三步曲,就是由她担任制片。而阿德自己的导演作品并不多,《托尼·厄德曼》仅仅是她第三部长片作品,从2003年长片处女作《育树之林》算起,平均六七年才导一部片子。不过慢工出细活,她的前两部电影在圣丹斯和柏林分别有不错的收获。这次戛纳电影节开始之前,阿德并没有引起很多关注,《托尼·厄德曼》在二十部竞赛片中多少有些冷门。不过艺术不是看谁红毯妖娆或者名声响亮,卢米埃尔大厅银幕亮起的一瞬,每个导演、演员的光环都消失在黑暗里,只有作品赤裸裸地地接受检阅。每一帧每一秒花了多少心血和天赋,每个影评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后写在影史的每一页。可惜评委并没有给影片任何嘉奖,但国际影评人协会的费比西大奖也算是给所有静下心来做艺术的人一点动力。 反倒是肖恩·潘的《最后的模样》和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霓虹恶魔》,气势汹汹奔奖而来,首映前放映厅被媒体挤得水泄不通,但一放完评论就口碑崩盘。艺术家媒体意识太强、有意要制造话题,会影响创作水准。西班牙大师阿莫多瓦、前金棕榈得主达内兄弟的作品评价也一般,大致是因为因循,没有在艺术和内容上有所进步。本届登顶从而进入双金棕榈俱乐部的肯·洛奇是欧洲社会问题片的旗手人物,他在颁奖礼上也发自肺腑地谴责了新自由主义,并激励大家思考「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选择洛奇对于任何奖来说都是非常安全的,这位名宿德高望重,影片质量有一定保证,内容贴近下层的挣扎,制片方式还非常革命。 普优和蒙吉两位罗马尼亚导演带来的片子在主竞赛中也算是十分扎实,但《雪山之家》和《毕业会考》大家的反应就是匠气太重,没有灵性。不过戛纳时不时也会嘉奖这种「匠气」,比如两年前土耳其名导锡兰的《冬眠》。所以普优最终与张曼玉前夫阿萨亚斯并列最佳导演,也是情理之中。美国独立电影大师贾木许的《帕特森》口碑极好,却也颗粒无收。贾木许是戛纳嫡子,从最佳处女作到短片金棕榈,再到评委会大奖,就缺一个长片金棕榈了。《帕特森》的剧本更是立意极高,讲述一个司机诗人每天以写诗来对抗生活的平庸。其实这也是独立电影本身的精神,在资本烘托得热闹非凡的视听世界中,用艺术来抵抗庸俗,给荒诞的生活一个支柱。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未经授权,严禁以任何方式转载、引用、洗稿。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4 ) 风格突变之巨大让我瞠目结舌

    杜蒙这部新片我不太喜欢,跟他之前作品很大不同,风格突变之巨大让我瞠目结舌,杂糅了多种类型片元素的疯狂喜剧。然而,过于地道的法式喜剧风格(古怪的口音和扭曲的动作)让人难以捉摸其精髓。尽管演员们七情上面的夸张表演相当罕见,尤其是目睹茱丽叶·比诺什不顾形象地装疯扮丑,我仍然觉得重点并非简单地嘲讽上流阶级的愚蠢和虚伪。非职业演员们看来则顺眼多了,沉默不语的面部表情以及风景优美的空镜头让我联想起导演早期的经典作品,那种久违的绝望感和荒芜感翩然而至。然而,当这两种风格杂交在一起时,我又觉这部作品变得陌生而费解起来。食人家族的隐喻和易服癖女孩的爱情线都不像是顺手拈来的情节,在迷惑的外壳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内涵呢?今年这部戛纳竞赛片值得再次品味。

     5 ) 法国人自己的笑话:杜蒙《玛·鲁特》中的梗

    昨天《玛·鲁特》公映后有个法国朋友去看了,我问他如何,他说外国人可能看不懂。后来查评论的时候,发现法国媒体基本跪舔,外国媒体比较模棱两可。看完以后我也觉得这片太土生土长了,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共鸣。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片中乱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饰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几乎像是个中世纪寓言故事。知道这些背景这些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这里面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略复杂,且听我慢慢道来。

    Ma Loute、Billie和两个警探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来自于贫穷的Brufort家长子玛·鲁特这个人物。该词是法国北部皮卡迪语,意思有点儿复杂。当代年轻人说法语的时候,有个词叫biloute,随便什么字典都查不到。这个词也是皮卡迪语,原指「鸡巴」,引申义为「哥们儿」。随着各种搞笑北方人文艺作品的盛行,该词逐渐进入全法流通,成为时髦口语。参见无营养喜剧片《欢迎来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2008)。 而loute作为阴性词使用时,自然就是amie的意思,所以ma loute字面意思相当于当代法语中的ma meuf,中文里大概也就是「我的妞」。但由于这个用法太陈旧,很多法国人现在认为两个词是同意,就是指「伙计」。 当代法国,北方和西南(可以一直到马赛)的口音在法国是最受歧视的,特别是北方。当然从「鸡巴」可以引申到「哥们儿」,当地文化本来可能也比较粗野一些。皮卡迪语俗称施蒂语(对,就是《欢迎来北方》片名中的那个ch'tis),北方人也称施蒂人,一般其他地方人说到这个词都是忍俊不禁的感觉。能上Youtube的童鞋可以在上面搜到很多搞笑施蒂人和语言的视频。 他们的食物也比较重口。法国是奶酪之国,但是各地奶酪千差万别。北方人的玛华勒(maroilles)号称是全法重口冠军、噩梦般的可怕奶酪。当然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俺前任就是里尔人,「粗」是有「野」是有,但是「粗野」是没有的。而且我也真心没觉得玛华勒有多重口,反正比山羊奶酪好多了。

    Van Peteghem一家

    2. 地理与影业梗:Roubaix, Tourcoing, Le Fresnoy 哎呀跑题了,拉回来!上面说的这些,生活在里尔附近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很可能是不知道的,而且1910年皮卡迪语在北方以外根本没什么知名度。所以这完全是一个给当代人看的梗。 说到Van Peteghem家族,片中说他们来自里尔附近的胡拜和图尔昆两个卫星城,是个很容易忽略的梗。里尔当然就是上法大区的首府、法国北部最大城市,胡拜和图尔昆当时因工业发达而比较繁荣。但今天这两个城市是里尔地区最穷的地方,衰败得一塌糊涂。政治上曾是左翼票仓,近几年却成了极右大本营。有点儿像咱们的东北(不但是「老」工业基地而且还需要「振兴」一下)和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业衰败成为死城)。说到这儿,不由想起豆瓣上有人把《欢迎来北方》译成《东北欢迎你》的梗,笑了我好久。 熟悉法国影业的人一听到图尔昆,就全明白了。这个城市虽然穷得一塌糊涂,但却是赫赫有名的电影学院和制片厂Le Fresnoy的所在地。它家和同在图尔昆的Pictanovo都是《玛·鲁特》的联合制片方,据说大量后期还是用了Le Fresnoy的场地和器材。这摆明了是植入的招生、招聘广告嘛!

    Machin(中)和Malfoy(右)

    3. 名字里的小秘密:Brufort, Machin, Malfoy 好了,剩下这些呢就都比较简单了,会法语的人都懂的,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还是要知道一下。 捡牡蛎的穷人家姓Brufort,这就是brut(野蛮、粗砺)和fort(强壮)的复合。劳动人民嘛,下层阶级嘛,干体力活的嘛,神经比较粗壮嘛。当然还有茹毛饮血这个暗喻要做进去。至于贵族家Van Peteghem,我是真不懂,查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点就是这个姓肯定是荷兰语源,而北方省与比利时接壤。然后嘛,就是欧洲各国互相损的时候,比利时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蠢。跟片中近亲结婚的梗有关,特别是Christian这个明显智障的角色。 两个探长角色延续了《丁丁》中的杜邦、杜庞形象和导演自己的电视作品《小孩子》中的警察形象,现在只说名字。探长叫Henri Machin,而machin这个词就像是英语里的stuff,所以是用很轻蔑的语气说「某探长」。片中结尾处主角不断叫他的时候就是「machin! machin!」,爆笑效果。问题是,杜蒙已经亲口承认这是在向Alfred Machin致敬,所以这层意思也不能忘记。杜蒙很喜欢的Alfred Machin是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重要影人,并且他——也是北方人! 探长的小跟班儿Malfoy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了,就是法语里mauvaise foi,大致就是不诚实的意思。不要跟我争mal和mauvais的问题,词源上都是同一的。好了不说了,大家看片愉快!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6 ) 玛鲁特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凭轩(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897015/ 昨天《玛·鲁特》公映后有个法国朋友去看了,我问他如何,他说外国人可能看不懂。后来查评论的时候,发现法国媒体基本跪舔,外国媒体比较模棱两可。看完以后我也觉得这片太土生土长了,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共鸣。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片中乱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饰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几乎像是个中世纪寓言故事。知道这些背景这些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这里面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略复杂,且听我慢慢道来。  Ma Loute、Billie和两个警探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来自于贫穷的Brufort家长子玛·鲁特这个人物。该词是法国北部皮卡迪语,意思有点儿复杂。当代年轻人说法语的时候,有个词叫biloute,随便什么字典都查不到。这个词也是皮卡迪语,原指「鸡巴」,引申义为「哥们儿」。随着各种搞笑北方人文艺作品的盛行,该词逐渐进入全法流通,成为时髦口语。参见无营养喜剧片《欢迎来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2008)。 而loute作为阴性词使用时,自然就是amie的意思,所以ma loute字面意思相当于当代法语中的ma meuf,中文里大概也就是「我的妞」。但由于这个用法太陈旧,很多法国人现在认为两个词是同意,就是指「伙计」。 当代法国,北方和西南(可以一直到马赛)的口音在法国是最受歧视的,特别是北方。当然从「鸡巴」可以引申到「哥们儿」,当地文化本来可能也比较粗野一些。皮卡迪语俗称施蒂语(对,就是《欢迎来北方》片名中的那个ch'tis),北方人也称施蒂人,一般其他地方人说到这个词都是忍俊不禁的感觉。能上Youtube的童鞋可以在上面搜到很多搞笑施蒂人和语言的视频。 他们的食物也比较重口。法国是奶酪之国,但是各地奶酪千差万别。北方人的玛华勒(maroilles)号称是全法重口冠军、噩梦般的可怕奶酪。当然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俺前任就是里尔人,「粗」是有「野」是有,但是「粗野」是没有的。而且我也真心没觉得玛华勒有多重口,反正比山羊奶酪好多了。  Van Peteghem一家 2. 地理与影业梗:Roubaix, Tourcoing, Le Fresnoy 哎呀跑题了,拉回来!上面说的这些,生活在里尔附近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很可能是不知道的,而且1910年皮卡迪语在北方以外根本没什么知名度。所以这完全是一个给当代人看的梗。 说到Van Peteghem家族,片中说他们来自里尔附近的胡拜和图尔昆两个卫星城,是个很容易忽略的梗。里尔当然就是上法大区的首府、法国北部最大城市,胡拜和图尔昆当时因工业发达而比较繁荣。但今天这两个城市是里尔地区最穷的地方,衰败得一塌糊涂。政治上曾是左翼票仓,近几年却成了极右大本营。有点儿像咱们的东北(不但是「老」工业基地而且还需要「振兴」一下)和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业衰败成为死城)。说到这儿,不由想起豆瓣上有人把《欢迎来北方》译成《东北欢迎你》的梗,笑了我好久。 熟悉法国影业的人一听到图尔昆,就全明白了。这个城市虽然穷得一塌糊涂,但却是赫赫有名的电影学院和制片厂Le Fresnoy的所在地。它家和同在图尔昆的Pictanovo都是《玛·鲁特》的联合制片方,据说大量后期还是用了Le Fresnoy的场地和器材。这摆明了是植入的招生、招聘广告嘛!  Machin(中)和Malfoy(右) 3. 名字里的小秘密:Brufort, Machin, Malfoy 好了,剩下这些呢就都比较简单了,会法语的人都懂的,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还是要知道一下。 捡牡蛎的穷人家姓Brufort,这就是brut(野蛮、粗砺)和fort(强壮)的复合。劳动人民嘛,下层阶级嘛,干体力活的嘛,神经比较粗壮嘛。当然还有茹毛饮血这个暗喻要做进去。至于贵族家Van Peteghem,我是真不懂,查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点就是这个姓肯定是荷兰语源,而北方省与比利时接壤。然后嘛,就是欧洲各国互相损的时候,比利时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蠢。跟片中近亲结婚的梗有关,特别是Christian这个明显智障的角色。 两个探长角色延续了《丁丁》中的杜邦、杜庞形象和导演自己的电视作品《小孩子》中的警察形象,现在只说名字。探长叫Henri Machin,而machin这个词就像是英语里的stuff,所以是用很轻蔑的语气说「某探长」。片中结尾处主角不断叫他的时候就是「machin! machin!」,爆笑效果。问题是,杜蒙已经亲口承认这是在向Alfred Machin致敬,所以这层意思也不能忘记。杜蒙很喜欢的Alfred Machin是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重要影人,并且他——也是北方人! 探长的小跟班儿Malfoy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了,就是法语里mauvaise foi,大致就是不诚实的意思。不要跟我争mal和mauvais的问题,词源上都是同一的。好了不说了,大家看片愉快!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7 ) 我谦虚死了

    【标题套用大忘杠的一首情歌《我谦虚死了》】

    在你忍俊不禁的时候内心流淌的是悲伤压抑。 初次看杜蒙,像这种哲学式的表达很奇妙,演员用十分夸张怪异的方式去表演,一层一层拨开,本以为是一个低等家族与高贵人群之间的隔膜,看上去是一对跨越这种隔膜的男女爱情,从两人亲吻牵手见家长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难堪,本以为成了,这就是一桩爱情故事嘛,可是最后稚嫩的男主将女主扔进河里,沙包大的拳头一拳一拳的砸向女主的脸你又要懵逼了,原来男主这一家是食人肉的。 这种表演方式加上这样突兀的故事结构,只会让人给出一个疑问:这群人怎么那么傻逼啊?当你觉得受不了这种傻逼的时候,对没错,杜导让他们飞起来了。

     8 ) 一部只有法国人能拍出来的电影

    重看一遍,这是一部法国人才能彻底领会的片,因为也许只有生活在彼文化中,才能深切体会到阶级差异实际有多夸张。

    从18世纪前后开始,失去了政治权力的贵族却成为更多特权所有者,权力的失去却使其更加高傲与孤立,他们开始相信特权是与生俱来的而非是由权力产生的。他们居高而下地同情并唾弃平民,用虚伪的善意关怀平民,却依旧嘲笑其粗鄙(片子中嘲笑Ma Loute姓名等)。而在如电影设定地等类似的北部边远省份,上层阶级的话语体系与下层阶级是不同的,平民根本听不懂贵族在说什么,只觉得其面目可憎而虚伪。

    此时,官僚由于流于形式以及自身素质和出身,根本起不到任何调和矛盾的效果,某种程度上甚至加剧了这种矛盾,因为他们让平民清晰地看到对待不同阶级的不同方式。影片中的两位警长则是其夸张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第三共和国对其国民进行“反教权与世俗化”教育,使其宗教成分更多的出自对自发的非理性激情的盲目崇拜(此时则更接近尼采的思想),影片中关于非理性的荒谬成分很多,如葬礼、飞天、以及最后集体狂奔的“狂欢”,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由于法国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政治实践使法兰西民族心中的另一侧——与自由平等对立却同时存在——充满了阶级对立的思想。反映在影片中,便成为了如此荒谬却富含符号与象征的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只有法国人能拍出来这部电影,也大概只有法国人能领会这部电影。

     短评

    3.5;披了一层疯癫喜剧色彩的《小孩子》玩乐版,景观虽美,仍保持了荒凉空旷的氛围,在看似宽广实则封闭的环境里,人似乎在这万年永恒不变(缺乏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感)的美景里魔怔住了,呈现出古怪荒唐的皮相,杜蒙开开心心地玩了一把;看到Valeria Bruni Tedeschi真开心。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你很快就不知道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了,情节和故事线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如果你愿意,你就渐渐的跟着杜蒙飞起来了。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没懂…

    16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6/10。杜蒙妄图用一群怪胎疯婆子的蠢笨肢体行动和浮夸台词,强迫使人发笑并解读出里面的文化哲学。诸多神迹时刻的确回味良久,如风力车撞上海边船只的残骸,再如片尾庆祝宴会上众宾追赶飞行的胖警官,贵族假小子与渔民大儿子对视的那条沙滩分界线,不同阶级价值观的群体保持敌视不可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1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飞机上看的。

    23分钟前
    • rivert
    • 力荐

    有点看完《一步之遥》的感觉,片中的各位跟导演都要嗨炸了,剩下我们只能问What the fuck。

    2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上流社会淫乱疯癫,底层村民茹毛饮血,疯狂人生一体两面,快把导演送上西天~

    2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这是要上天啊

    3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我的妞儿不是我的菜。吃俺一棒,请立即升天,靴靴。1.5

    31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很差

    3.5 玩脱力系脱飞了,虽细思极恐,但还是不大懂梗在哪也喜欢不来...

    3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了几分钟,也是做作得令人尴尬癌发作的作品,一星半不入

    38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有点意外啊。杜蒙这次玩飞了,一部非常荒诞的讽刺喜剧,角色在表演上也尽可能的夸张,趣味性十足,也非常讽刺,甚至还借用了默片的喜剧方式。难得这么欢脱的东西。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17.4三星//2022.6重看,5+。

    4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飞起来

    4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荒诞,悬疑,一切都在超自然而又无比真实的风光中展开。跌倒与漂浮,失踪与在场,疯狂人生的一体两面。后半段略欢脱,比起这次的精装版杜蒙,更喜欢其早期作品中的冷峻与不动声色。

    47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总体失望。开篇似足布努埃尔,飞起来比较过瘾,但基本上就是疯癫。Fabrice Luchini、Juliette Binoche、Valeria Bruni Tedeschi卖足演技,相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欢女仆Nadège的表现,不卑不亢,冷感十足。

    5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We know what to do, but we do not do. 来海边度假的乱伦双性资本主义精神,遭遇本土无产阶级食人族;飞天圣母和气球警长,速走帆车和悲怆咏叹调,真-摆渡人,高级

    5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疏离、迷恋又熟悉,像一部不该生于这个年代的电影,对其归属的探寻似乎需要往前推。除了一个同时具有《八部半》《四百击》《地下》调性的美妙结尾,好像就没别的了,杜蒙在一个迷人的环境里讲了个怪闷的故事,底层、官僚、贵族,吃人、无能、乱伦,最后官僚和贵族相拥如故,底层跟自己玩也很开心。

    59分钟前
    • Ocap
    • 还行

    3.5 杜蒙玩儿的太飞了,疯癫爱情侦探暴力超现实以及更加挑战道德底线的桥段都被角色一次次的喜剧性跌倒给消除掉了沉重感。法国北部永远是杜蒙电影的主角,镜头下的风景颜色都要溢出银幕了。上流社会怪模怪样夸张荒诞却接受一切,底层社会沉默不语行为隐蔽观念封闭,还有飞起的侦探上帝视角俯视众生。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旁边坐着的陀螺听到旁边的美国记者说:What the hell did I just watch!!!!!

    1小时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