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彼得·杰克逊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长篇影评

     1 ) 历史终会证明,这场战争不值得

    战争很残酷,但是更残酷的是无数的士兵牺牲的毫无意义,那么多煎熬痛苦恐惧坚持,最后means nothing。把影片最后一段老兵们战争结束回家后说的话摘录下来:

    “人们根本就不讨论那场战争,他们对发生了什么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对战争也完全没有概念。” “所以我们这几百万人也不配到一句‘非常感谢’,你到野外泥地里滚了一圈回来,连礼教都丢了,还奢求什么感谢是吧!” “我们和平民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你可以和战友倾诉,他们都理解。但和普通人,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和自己一起踢足球的好朋友就在自己身旁死去的那种感受。” “普通人只知道我们回来一身的泥和虱子,但他们无法想象,坐在战壕里等炮弹落下的那种心理折磨。” “人们无法理解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他们可能把战争看做是一段连续的骑兵冲锋吧。” “刚开始战争还算合理,人们在马背上比比剑,但后来就发展出了可怕的东西,人们意识不到军事装备的威力!在战场上人的生命分文不值。我们没有人是英雄。” “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一部分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害怕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恐惧,还有就是对人性的信仰,战友之间的信任,不能让彼此都失望。” “历史终会证明,这场战争不值得。” “唯一真正惹毛我的一件事,那时我复员了,走进一家商店,店员是我认识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你最近都去哪啦?上夜班吗?’”

     2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迷惑行为!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

    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

    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3 ) 这种电影你还不打5星?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

    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

    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

    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4 ) 好悲伤...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5 ) 《指环王》导演再用顶级技术,只为让我们看清战争的真相

    战争,是很容易出深度的电影主题。

    关于二战的电影,汗牛充栋,《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以及巴塞君刚跟大家聊过,上周末上映的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等等等等。

    然而,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却屈指可数,《神奇女侠》可能算一部?

    不过这周影院上映了一部关于一战的电影。而且有点特别,《他们已不再变老》。

    如果说李安的《双子杀手》,是用技术开拓对电影未来的想象,那彼得·杰克逊的这部《他们已不再变老》,就是用技术回望历史的缝隙。

    600个小时的访谈录音,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

    没有绝对的主角,也不见撼动娱乐圈的明星大咖,“彼得大帝”硬是在故纸堆里翻出了一个关于一战的故事。

    尽管摄影技术尚未完备,但满是噪点的黑白胶片确实给这场战争留下了最生动的记录。

    1

    一切,开始于一群青年人的热血。

    “当时我们在和德国人踢足球比赛……后来我们讨论决定继续和对方踢球,毕竟宣战是明天起才生效的。”

    就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将青年们与战争联结起来,在那个血气方刚的群体心目中,战争与政治、国别甚至生活都无关,不过是一次关于勇气的试炼。

    这恰好也是战争动员与广播宣传的最终目的。

    为了复现这一段历史,彼得·杰克逊动用了很多征兵海报,那些美好的图像与热情的口号,试图让参军者相信——英雄的称号在向自己招手。

    为了实现这个关于英雄的梦想,大家很有默契地集体“变成”参军年龄,顺利成为军队中最底层的新兵蛋子。

    战争一打响,退伍老兵就被召回军营成为教官,他们要用血的教训告诉新人:服从命令是军营的最高神圣。

    于是,青年们学习了很多新的事实:

    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一分钟内让十发子弹命中目标是基本技能。

    只有将尖刀准确地刺向敌人,你才能活下去。

    可是,六个月的训练疲惫枯燥,和战场的距离太远,“活下去”三个字实在是虚无缥缈。

    终于,奔赴前线的命令到达了。

    即便前线退下来的老兵说一切都“糟透了”,这群奔赴战场的新人仍旧士气不减,他们不在意目的地是哪里,只要能上前线打德国人,就算达成了一半的目标。

    2

    随着士兵们走入战壕,电影也终于被技术手段修复成了彩色。

    可究竟什么才是战争的底色?

    绿色?

    放着一堆杂物的战壕,士兵们穿着绿色的军装,或站岗放哨、或维护坑道、或轮班休息。

    嘈杂之中散乱的绿色,明明穿在人身上,却不如无人区倔强的小草充满生机。

    红色?

    因为物资缺乏,只能用油桶运水,红色的油桶上记录着士兵们的生命线。

    敌我双方相互防范的铁丝网上,挂着不知名的尸体,原本鲜红的血液已经凝固变黑。

    与腐烂尸体同床的士兵们,不仅要躲避子弹的扫射,杂乱战壕里潜藏着鼠疫和坏蛆,为此烂掉的“红手红脚”,不得不直接砍掉。

    肉色?

    以战壕为家的士兵们彼此没有隐私,毕竟生死存亡最容易稀释道德与界限了。

    但是,比赤裸相见更直接的是,大家得坐在同一根木杆上解决大号,一旦有人摔下去,就只能“亲兄弟,粪坑见”了。

    说到底,因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战争根本无法用一种色彩来定义。

    大概,彼得·杰克逊为这些珍贵资料重新上色的意图也在于此。

    既然新技术能让锁在黑白世界里的故事重现生机,为什么不试一下?

    当然,这种创作本身也存在争议——对史料的艺术再加工,是不是触动了真实的界限?

    从技术本身出发,一战期间的黑白影像没有收音功能。

    制作团队所做的,就是在丰富的物料里捋出一条故事线,通过剪辑将士兵们的口述音频与图像对应起来。

    换句话说,观众们在荧幕上看到人,根本不是说话者本身。

    为了让声画同步更有针对性,对于有对话场景的视频段落,还专门找唇语专家进行语言识别,另行配音。

    至于枪炮环境音,更是读秒式对应。

    复原声音已经如此不容易,那给一帧又一帧的历史视频重新上色,简直是一场损耗惨重的持久战。

    问题在于,当下的色彩选择,能够负担起历史的重量吗?

    彩色,影像更亲切,却也离历史更遥远了些。

    在电影类别上,《他们已不再变老》被划入“纪录片”,可重新编排、声画不同的操作似乎又背离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形态,也让它和历史真实的关系显得暧昧起来。

    究竟是用历史来丰富艺术,还是用艺术来重读历史?

    也许,在关于士兵屎尿屁的一系列故事之后,电影给出了相对正确的答案。

    3

    如果说战争逼迫士兵们看着发小的脑袋被崩开也能无动于衷,那坦克则带来了恐怖的深渊。

    只有写下遗嘱,才能去和这个钢铁大家伙决一死战。

    “我从没听到过那么大的炮火声……空气热得像地狱炼火……”

    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里的情势最恰当呢?

    屠杀。

    人性,本来就是最难以预测的,更何况此刻战场上是一群杀红了眼的士兵:

    “那种麻痹人的喧嚣,会使人反常,不管这个人曾经有多么善良,所有的感官只剩下没有含义的生理反应……”

    终于,电影开篇构建的“英雄梦”在“坦克大战”的高潮中崩坏,只剩下真实而长远的震撼。

    文明的外衣被一颗颗子弹戳破,在人与机器本就不公平的对抗背后,是一个种族要对另一个种族毫不留情的消灭。

    无论电影开篇用了多少士兵的生活细节来解构战争,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导演拍战争,必然会回落到反战情绪。

    上一秒自信的士兵在对着观众微笑,下一秒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反复出现的蒙太奇根本不是在传递快乐,反而是在凝视那份最深远的绝望。

    战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利益的争夺。

    而士兵们仇视的,不过是本国宣传过程中塑造出来的、想象中的敌人。

    一旦这种抽象的愤怒对象被拆解为具体的人,就很容易发生动摇,恰如这段英国士兵对德军战俘的描述:

    “那个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一个理发师或者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

    这样深切的同理心,不仅留存在战争刚刚结束,也成为每个幸存者日后生活的信条。

    因为,最终没有人成为英雄,返乡的士兵甚至成为了被唾弃的人。

    随着战争结束,失去“士兵”这个工作,不仅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而且也无法与他人因为这段特殊经历共情。

    在战争里,有些人的痛苦很短暂,只在等死的一瞬间。

    可在战争结束后,有些人的痛苦太长久,甚至用尽一生的时间也得不到应有的疗愈。

    从战前动员、备战、上战场、战争结束回家,《他们已不再变老》铺陈了最朴素的时间线,最终呈现的,是用艺术看历史的一种方式,但请记住,电影只能投射历史,不能改写历史。

    在光影的世界里,他们已不再变老,我们也不必当真。

    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他们不明所以地失去了生命,最终等不到变老,而我们则必须牢记,每一场血流奔涌的屠杀背后,都是无比惨痛的生死教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6 ) 鼠疫的寓言(简评)

    颛桥万达9号厅(上映3D版),8.1~8.2分 “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加缪 1,开篇画面由小到大,和结束图像由大变小,很明显的隐喻历史在某一时刻或许能向我们缓缓走进,但注定又会悄无声息地退至岁月长河的无边黑洞。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记忆来不及填满多余旁人的悲欢离合

    2,我很赞赏敬佩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虔诚,也无比高兴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首度公布(甚至修复上色)的黑白珍贵影像(与旁白的契合度如此之高,剪辑功力!)。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90分钟无间断的台词轰炸,以及略显单调的纪录堆积,并不算一部最优秀影片的标志

    3,由黑白迈入彩色,仿佛让我迷失了时间的坐标与纬度。那段冲锋夹杂的长段叙事,让我对战争恐怖的底线,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影史上这样赤裸裸的恐惧也是不多见的

    4,正如那些天真的未满19周岁的孩子们把战争误看做了一场游戏,最无法饶恕到也无可指摘的是那无数的普通百姓将逝去的生命与血腥的战争当做了别人酒足饭饱后的闲言碎语。不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是他们愿意主动遗忘,只因为这残酷的世界只容得我们拥有小小的时间,来顾及并满足自己那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

    所以,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

    战争就像瘟疫,它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坏

    人性也是一样吧

     7 ) BBC再放大招!100年来,只此一部。

    带你穿越100年。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二丫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1年,A级制作史诗奇幻电影《指环王》的横空出世,着实引发了电影史上的新一次高潮。

    《指环王3:王者归来》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31次,提名25次。

    魔戒远征队

    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以下简称PJ)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导演行列。

    在他的上一部影片《霍比特3》(2014)上映后的四年里,

    他淡出了影迷视野,似乎在“鼓捣”一件大事。

    今年,PJ果然带着自己的新一部“神作”再度回归。

    《他们已不再变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历时4年3个月,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这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照片来自网络搜索)

    《他们已不再变老》正是PJ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

    BBC,14-18 Now及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联合特制的一战题材纪录片

    这部影片也是PJ对自己爷爷的致敬。

    PJ的爷爷曾是一战的士兵

    片中用到的所有素材,全部取自帝国战争博物馆的真实历史影像

    其中的大部分史料都是首次公开

    PJ及其团队通过尖端的电脑特效技术

    将黑白默片转制成了一部彩色3D电影

    让当年战场上的情景,从黑白无声中跃然而出,重新“复活”。

    一战战场的全彩再现

    《他们已不再表老》聚焦一战西线战场

    详述了英军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到战后回国的全过程。

    其中的主体内容——欧洲战区战壕的日常,以及索姆河战役——被转制成了彩色影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线主要分为东线,西线和南线。 西线战场是英法对德作战。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他们去参军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被塞尔维亚的激进青年刺杀(萨拉热窝导火索)。

    本就憋着劲儿的几个帝国,终于找到了借口发起了战争。

    英国正是其中一国。

    萨拉热窝导火索

    战争爆发的消息传至英国各个角落。

    举国兴奋异常,所有人对这场战争非常热忱。

    大部分英国民众相当自信。

    他们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战争就会结束。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英军扛着胜利的大旗,班师回朝。

    字幕大意:战争顶多会持续个一年半载,胜利简直易如反掌

    年轻的小伙子们更是争着抢着应征入伍。

    成为战争英雄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渴望。

    什么你说年龄不够大?

    这都不是事,谎报年龄硬上啊。

    当年规定的参军年龄是19~35岁之间。 入伍的士兵有的只有15岁。

    字幕大意:我当年15岁,再过两年半才满18岁

    完成入伍后的各项训练,新兵们准备前往战场。

    哪怕前路生死未卜,他们依旧满腔热血,充满斗志。

    甚至还在担心自己没抵达前线之前,战争就结束了

    字幕大意:我担心得不行。

    生怕自己还没上场,战争就结束了

    只能说这些小伙子们还是图样图森破。

    战争路漫漫,要想获胜,哪有那么容易……

    他们上前线

    (高能预警:以下部分照片过于真实,会引起不适,请酌情观看!)

    徒步行军几十公里后。

    这些新兵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报效祖国的地方——

    并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气势。

    有的只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字幕大意:通过潜望镜,你能看到的除了弹坑弹壳,就是各种铁丝网

    漫天的轰炸声和哀嚎声,偶尔还有德军炸矿的超强爆炸声。

    触目所见,只有尸横遍野,满目疮痍。

    字幕大意:这些尸体可能已经挂在那里很久了

    他们的“新家”就是九转十八弯的战壕,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解决。

    这里同时也是作战的重要防卫措施。

    战壕:交战方处于对峙时,掘土成壕,可以防止从正面袭击过来的子弹和炮弹。 战壕的大规模使用,正是在一战时期。

    字幕大意:在我看见战壕后的第一个想法:我们其实是要在这里生活

    那句话怎么说来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真来到了,就不再是尽情挥洒热血青春。

    而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度过每一秒。

    没准你正在跟你的战友交流感想,

    敌方狙击手一发子弹过来,

    “啪”,正在对你侃侃而谈的战友就这么挂了。

    字幕大意:他的脑袋像个被打碎的鸡蛋

    更不用提枪林弹雨之外,对方时不时还会来个毒气攻击。

    字幕大意:我们看见绿色的气体云飘向我们

    不过跟索姆河战役一比,前面的那些都是渣渣。

    索姆河战役是“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之一。

    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启用坦克图为马克1型坦克

    连续的炮火攻击几小时都不曾间断。

    等待进攻指令的士兵,一脸铁青的猜测自己的命运。

    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血腥战役。

    他们早就没了参战前的意气风发。

    只剩下一脸的恐惧和茫然。

    随着苏格兰风笛的奏响,他们孤注一掷,冲上前线。

    很多士兵前一脚刚踏上战场,后一脚就被一枪击毙。

    如果进攻期间遇见苟延残喘的战友,还要亲手“送他一程”。

    他们原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戴上英雄的光环衣锦还乡。

    却不想光是索姆河这场战役,就持续了4个月之久。

    仅在战斗第一天,英军就损失了6万兵力。

    在这个战场上,敌军不是唯一的敌人。

    这些士兵还要抽空处理虱子和老鼠。

    虱子算好解决的那一个。

    点一盏蜡烛,在火苗上烤一烤衣服。

    这些磨人的小妖精也就消灭了一大半。

    字幕大意:我最喜欢的方法就是用火烤死它们

    但是要解决掉老鼠问题,那就要真枪上阵了。

    冬季恶劣的气候也让他们的军旅生活难过到不行。

    战壕变成了水沟,水注满了军靴。

    第二天一早,脚就跟靴子牢牢的冻在一起。

    字幕大意:鞋子跟脚已经冻在一起,我们没办法将鞋脱下来

    有些士兵的冻伤极其严重。

    还没来得及上战场杀敌,就要马上被送走进行截肢。

    不过,他们的日常也不全是打打杀杀。

    休战期间,战场上也会呈现一片祥和景象。

    大家聚在一起,开个茶话会。

    多才多艺的那几个还能顺便助兴。

    轮休期间,他们会退到战线后方。

    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梳洗一番,毕竟是年华正好的大小伙子。

    然后聚在一起唱歌,游戏,读读家书。

    他们跟德军俘虏相处得非常愉快。

    其实大家的年纪相仿,都是十几岁的大男孩。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或许能成为老铁也说不定。

    这些俘虏会负担一些诸如挖战壕一类的杂活。

    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动帮忙抬伤员。

    闲暇时间,两个阵营的士兵会做到一起说说笑笑。

    界面一度非常友好。

    他们分享着同一个心愿:迫切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

    而想当年的“英雄梦”,早已被战场的残酷消灭的一干二净……

    他们回故乡

    随着同盟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4年的征战,耗尽了他们为国效力的骄傲和自豪。

    在得知终于可以离开这个“无人之境”的那一刻,

    简直比获得胜利还要开心。

    只是回家之后,问题继续:

    战后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退伍士兵失业的情况。

    这场战争让这些士兵跟文明世界严重割离。

    他们已经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有的地方甚至赫然挂上“谢绝退伍士兵”的标示。

    他们难以找到工作,无法糊口……

    字幕大意:有的地方称“不需要退伍老兵”

    这些年的动荡不安也耗尽了普通民众对战争的热情。

    平民们不再像是战前一样热情。

    也没有把这些伤痕累累的小伙子看作国家英雄。

    他们不愿意去理解这些士兵的经历和伤痛。

    更无法想象战场上的真实模样……

    字幕大意:我们的世界跟平民割裂开来你可以跟你的战友聊,你们之间能互相理解但是平民们永远无法明白

    颠覆传统的制作

    PJ及其团队从100小时的影像资料和600小时的语音资料

    攒成了这部99分钟的纪录片。

    对于原始黑白画面的处理,首先是将“坏的黑白画面”转制成“好的黑白画面”。

    这就需要在处理掉原始画面中噪点和划痕的基础上,

    利用插帧技术,让每秒的影像从十几帧变成当今通用的24帧

    如此就能将早期摄影机拍摄所自带的“快进感”消除

    让片中的动效更加自然流畅。

    帧:一个画面为一帧。 每秒24帧即影片的每一秒由24个画面构成。

    原始资料影像

    修正后影像

    为了使画面色彩在最大程度上还原,PJ团队找了很多参照物进行取色。

    他们搜集了许多当年的军需用品。

    对于自然景观,则是以拍摄的外景照片为基准。

    人脸颜色的填充,他们参考了大量的多人合影(如足球队合照等)。

    接下来就是通过电脑软件,进行色彩填充。

    最后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彩色影像。

    影片声音部分的处理同样考究。

    不同于以往的一战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

    它直接采用了一战幸存者的口述音频资料。

    战争参与者的角度重现这场战争。

    片中的旁白音频来自于一战幸存者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采访记录。 这段素材来自英国广播公司。

    对于片中人物对话的处理,PJ请了唇语专家

    让其根据影像资料中士兵说话的口型,了解到他们交流的内容。

    再由配音演员给影片进行配音。

    片中的其他音效,如火炮换弹药的声音,泥地行军的声音等等,

    都是通过现场模拟收声

    反战主题的再度升华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一部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战题材纪录片

    PJ极其团队的不断努力和尝试

    百年前的黑白默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重映思路

    在没有公映的情况下,该片就已经在外媒的各大评分网站获得了一水的好评。

    IMDb8.8分,烂番茄新鲜度97%,Metacritic88分

    在豆瓣也拿到了8.9的高评分。

    全片并无刻意煽情

    黑白与彩色的交替,细致讲述了一战战场上渺小个体的点点滴滴。

    导演让尘封在博物馆的影像资料跃上大荧幕。

    以这种全新的真实体验,

    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战争的荒诞和残酷。

    本片片名出自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Laurence Binyon)的一战名诗《谨献给阵亡将士》(For the fallen)中的第四段。

    二丫便以这些诗句作为结尾。

    和平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他们已不再变老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岁月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他们不为耄耋所难

    nor the years contemn

    永远不为残念所累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每当夕阳西下,每当清晨来临

    We will remember them

    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文/二丫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短评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主要依靠技術

    10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1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22分钟前
    • 苗斑
    • 力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24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27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35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38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4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44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49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5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59分钟前
    • D.M
    • 力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