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01.Les Bas-fonds 《地下》(1936)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作品 02、Stagecoach 《关山飞渡》(1939) 美国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执导的经典西部片 03、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大地在波动》(1948) 意大利电影大师鲁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04、The Knockout 《击倒》(1914) 卓别林最早期的喜剧短片之一,导演Charles Avery 05、In nome della legge 《因法之名》(1949) 意大利导演佩特洛·杰米(Pietro Germi)作品 06、Riso amaro 《粒粒皆辛苦》(1948)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作品 07、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1941) 美国导演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恐怖片 08、I Pompieri di Viggiù 《消防员》(1949) 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托蒂(Mario Mattoli)执导的喜剧片 09、Anna 《欲海慈航》(1951) 意大利导演阿贝托·拉图达(Alberto Lattuada)作品 10、Catene 《羁绊》(1949) 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Raffaello Matarazzo)作品 11、Et Dieu... créa la femme 《上帝创造女人》(1956) 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作品,法国性感女神碧姬·巴铎引起轰动之作 12、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七对佳偶》(1954) 美国歌舞片大导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执导的歌舞喜剧片 13、I Vitelloni 《浪荡儿》(1953)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作品 14、Poveri ma belli 《比坚尼女郎》(1957) 意大利导演迪诺·里西(Dino Risi)作品 15、Ulysses 《尤里西斯》(1954) 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古装片,导演Mario Camerini 16、Il Gri
盛极一时的意大利电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这个衰退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中止的迹象。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世界影坛倒是出现了几次夺目的“意大利时刻”。代表了意大利电影历史性成就的费里尼与安东尼奥尼分别在1993年、1995年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费里尼在199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对着爱妻朱丽叶塔那一通辛酸又幽默的发言,感动了全球电视观众。演员罗伯托·贝尼尼以意大利式喜剧风格执导的反纳粹题材电影《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与之类似的一部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当年公映后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电影榜单将本片选入各类形容词修饰的最佳行列。
迷影情怀、小镇乡愁、青春荷尔蒙、夸张的嬉闹、催泪伤感、独具创意的收尾蒙太奇……《天堂电影院》的外壳有着太多轻易为普通大众接受的情绪爆发点,但需要不断质疑的信条依然是:为大众所热爱的就一定是经典之作?能感动人、能获得最大范围共鸣的就一定是好电影?仔细审视《天堂电影院》的内在肌理、构造以及情感爆点,并不难判断这部电影强烈的斧凿痕迹,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误导效应。
影片的视角与叙事是以成年、成名的多多的主观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回忆的动机来自于他幼年的忘年交、人生导师电影放映员阿尔费雷多的去世。阿尔费雷多的去世,让多多终于有了三十年来首次回乡的契机。这是表层信息。但影片真正传达的要旨并非如此。在影片剧情进行大半的时候,阿尔费雷多郑重告诫多多,必须离开这个小镇,“人生与电影不一样”。不止于此,阿尔费雷多要求多多“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要是你失败逃回来,就别想来见到我”。多多后来正是遵照阿尔费雷多的告诫,三十年来没有回乡,而最终的回乡,是以著名导演的身份回乡,所谓衣锦还乡,这是成功者、胜利者的姿态。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成功学毒鸡汤。外省卑微青年逆袭,晋升成功者之后才配有乡愁,才配有回忆的权利,回忆才如此美好,失败者原来连回忆的权利都没有。怀旧果然是资产阶级才配有的文化消费权利。按照这个逻辑,影片之前一百分钟(按,本文针对的是124分钟的正式公映版)大肆渲染的小镇电影院观影情怀、放映电影的美好天真情愫、最纯真无邪的甜蜜初恋,这一切的一切,原来只有当主体功成名就之后才具有回忆的价值与意义。要是多多最终没有变成著名导演,没有成功,这一切难道就是负面教材?阿尔费雷多的谆谆告诫,其实极其类似于中国父母最常见的一句教育子女的家常话语,“我这么说是为你好”。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之处是,多多后来赖以获得名利的工具不是他物,正是他幼年时代痴迷的电影。一个放弃了全部主体记忆、情感的人,最终却是要凭借建立在情感之上的电影创作获得所谓的成功,我们难道是要理解成托纳多雷是在讽刺电影业的虚伪与不堪?实际上,托纳多雷的理论就是最浅薄不过的电影的归电影,现实的归现实。
《天堂电影院》有一些故意模仿费里尼的元素。小镇乡愁是最明显的。小孩在数学课上童稚可爱的出丑,基本就是套用了《阿玛柯德》中小女孩学希腊语的搞笑桥段。托纳多雷甚至为了让影片有更直接的“费里尼元素”,对费里尼表达某种敬意(费里尼晚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托纳多雷),让费里尼早年作品《白酋长》里的主演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Leopoldo Trieste)演了神父Adelfio一角。但是这些表面的“费里尼元素”,善意的说法不过是致敬,实际并不能为影片增添一丝一毫真正的费里尼神韵:在漫画式的喧哗情境中寻觅人生难得一见的真相、诗意与奇迹。恶意一点的说法,这些模仿不过又是功利化的涂脂抹粉,借费里尼来抬高作品身段。此外,使用儿童演员也确实是经典意大利电影的一大特色,罗西里尼、德·西卡很多著名电影的主角都是小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多使用非职业演员,相比成年人,儿童表演更容易趋自然化。在本片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扮演成年多多的演员毫无存在感,宛如木偶、僵尸。
作为一部戏中戏电影、迷影情怀电影,《天堂电影院》对于电影本身没有任何反思,一切有关电影的元素都被简单地处理成煽情的工具。影片始终在不断的放大集体性观影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完全建立在共鸣之上。由这一点可以对标埃托尔·斯科拉(Ettore Scola)的《我们曾如此相爱》(C'eravamo tanto amati)。在斯科拉的这部历史情怀电影中,出现了《偷自行车的人》、《生活的甜蜜》、《红色沙漠》、《蚀》等经典电影,还包括了主角对《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蒙太奇段落敖德萨阶梯的模仿、电影知识竞赛等电影史元素。斯科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将这些“影中影”与三位主角的人生以及意大利的社会现象作一个巧妙的呼应,这呼应自然涵盖了某种有关电影内部、外部的智性反思。对比之下,《天堂电影院》就显得非常粗暴,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但整个社会处于真空状态,现实被隔绝。电影对托纳多雷来说似乎就是大众宣泄产品,像是《枷锁》(Catene)这样一部在意大利影史并不怎么重要的作品,观影过程在影片中被浓墨重彩的表现,原因不过是它能让每一位观众都哭鼻子,即是所谓的共鸣。与此同时,小镇集体性的观影经验又不断的被强化。影片收尾的高潮之一,就是炸掉影院。这是以仪式化的方式哀悼传统影院的消亡,情感作用不外乎是宣泄。问题在于,真正为了所谓的成功、出人头地,在内心炸掉影院的又是谁呢?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者,回忆的过程又无比虚伪地将旧时代的集体性观影经验自我崇高化。更为遗憾的是,这位成功的主角自身就是学电影的,但是却看不到他对电影的反思,他对电影的认识与普通观众没有任何区别,电影难道真的就是他的成名成家工具而已么?
托纳多雷为影片精心设计的高潮段落,是影片催泪煽情的至高点──接吻蒙太奇。这也是托纳多雷对他所理解的观影文化最重要的共鸣认同的表现。在表现小镇观众集体性观影的段落中,影片一方面是极力强化共鸣的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共鸣的压制来反向抒发对共鸣的渴求。这个压制的行为就是审查。这也是全球观众最容易获得共鸣的情意结。托纳多雷更为“妥帖”的是,他没有像费里尼那样毫不避讳地展现人生真实的色欲、情欲,而是只凸显了接吻的情节(审查压制的难道仅仅是接吻?),这种方式彻底地将观影的过程温情伤感化、浪漫化、均质化,同时又有很巧妙的指涉,接吻代表的不仅是观影历史的某种美好失落,更是多多美好初恋的再次回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主将德西卡也是一位不断传递温情感、伤感情绪的导演,但德西卡的温情感非常节制,往往能不动声色地击中情感软肋。托纳多雷反其道行之,又是成功学毒鸡汤,又是不遗余力抓住某点要害狂暴煽情,成就了这么一部欺世盗名的《天堂电影院》,一部意大利影史最被高估的电影。
(已刊于虹膜公号邪论专栏)
PS:补充一个材料,也是影片的一个史实硬伤,来自《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P28)——影片中那个小放映厅放映《大地在波动》的概率几乎为零。原因是梵蒂冈的反贡政策(开除了所有党员及同情者的教籍),《大地在波动》的马克思主义倾向是十分明确的。托纳托雷对历史的想象过于浪漫伤感了。
影片中后部分,多多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开西西里,而他和艾莲娜的爱情也不得不消散。
老人说:这个地方貌似被诅咒了一般。你要离开这个地方,记住我们永远别回头、永远别写信,永远不要妥协。这是对那个垮掉的城市的发泄,也是对生活的愤怒,同样我猜想老人是对人生的一种压抑,只是年数已老,说与不说都不能改变些什么,也许他把多多当成了另外一个自己人生的延续。于是,他亲手忍痛故意拆散了多多与艾莲娜。算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期待,虽然拆散了爱情。 多年以后,当真相大白,恋人之间各有各的生活,过去的一切都早已是昨晚的一场梦。无论谁为爱情等待了多久,无论谁为爱情流连忘返与各种女人之间,生活还是那般地继续。结婚、生子、回忆、生活,从来该怎样还是那样。
火然后之后便只剩下了灰炭,谁又能保证恋情可以维持多久。唯一不变的是岁月匆匆,而且总是匆匆。无论你心里记起还是遗忘,被珍惜的你认为美好的东西依旧在那片记忆里。在那个残旧的早被炸毁的天堂电影院。
从年幼到年老,电影以不同形式陪伴多多一生。艾弗里多是对的,如果不让他离开,他永远不会成长,因为就算走得再高再远,多多灵魂归处还是那小小矮矮的天堂电影院。艾弗里多和爱莲娜已经嵌入他的生命,最后的剪辑迷之感动。听说还有男女主重逢版本,不过最后重逢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只徒增唏嘘罢了吧。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先看了177分钟版本的导剪版,感觉后半段特别糟心;随后立刻找来124分钟国际版扫了一眼,感叹这片的制片人和国际发行商够牛逼,直接将一个狗血剧剪成了未央歌:爱情无果而终,影院坍塌解体,不完美的完美。
《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看来我要少看电影了,我的人生才是我经营的重点,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啊~~
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观众在电影院什么事都干
感人,但平淡。
如此美丽,如此悲伤。那些吻戏,那些青春,都在影院的黑暗里被泪水冲刷得无比清晰。
剪掉的胶片,拼成无数爱的片段。恒久的誓言,不是100天中99夜的等待,而是第101次回望。
几个亮点:电影院题材;缘分错过后重逢。都是很不容易的题材。恐怖电影,电影院里所有人都捂住了双眼,只有一个男人无所谓地瞪大双眼看,转过头去,楼上也有一个面无惧色的女人在对着他笑。一切停止在此时。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如果不走出去看看,就不会知道回来的意义。回忆的美好在于经历人生种种变数之后,想起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那一滴划过上扬嘴角的泪珠。
回忆就是因为回不去才可爱,才可贵。错过多年以后let go的坦然有时比悲情的执着更能予脑海留香
对我而言本片配乐、剧情、演员什么都好,可就是缺了那么一点冲击力,套用安妮的话说:就好像期待着一场海啸,结果海水只拍上了岩石。
我觉得两小时版本五星,三小时版本三星,综合四星吧。那段奇怪的爱情,没根基、不感人、拖沓又奇葩,尤其是艾佛特破坏这段感情的理由,我能理解为早恋不利于男孩上进么?删掉那段爱情,将笔墨完全放在小孩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更好。
好的电影,只需要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就足够感染观众,不需要刻意的高尚和深刻。
接吻镜头剪辑的那段最美
真好的一部片子,关于忘年交,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真诚。三十年的时间,你会习惯多少事情而又忘了当初那些感动。当天堂电影院倒塌的一瞬间,脑中残留的画面想起了阿尔弗雷多的那句话: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要离开这里。对未来的信仰和憧憬。结尾的吻戏剪辑真赞!
“不许回头,不准想我们”,离别的时候不让回头,也许是不想让你看到我满眼的泪水。
没有结尾的热吻,这部片子就只能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