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妈,幸好我没学金融。
有一个问题,我前两天从广州双塔前经过时问过朋友,并且在陆家嘴花旗银行大楼前面经过时亦几乎要冲出我的脑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仿佛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讲真,我从来没感受到人有阶级之分,无论是面对政府人员还是土豪大亨还是文学名家,唯有看见这些金融人士时,内心一颤,手脚蜷缩,仿佛自己被土掩埋。当然,我不会当面承认。
朋友说还可以附加上艺术家。有理。
当然,我后来还得驳斥自己,人的追求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又或者他们只关注金钱,远比文化人庸俗。种种借口,十分没有说服力。
其实有两三个理由。一,他们确实牛逼。二,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很牛逼。三,我们觉得他们很牛逼。“你漂亮,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内心觉得你漂亮”。对的,我们每天被钱牵着鼻子走,看见玩钱的人,自然觉得他们胜自己一筹。
好,讲回电影。展现华尔街风貌的电影次贷危机之后又诞生不少,争议颇多的《华尔街之狼》中的纸醉金迷,想必还未从观众脑海中黯淡。这部不太一样,这部逆转胜的氛围颇浓,也不能说是小人物的胜利,但看着他们赢,观众心里必然是比较好受的。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最终将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投资神话,所以观影过程也颇为轻松。
讲道理,我真的以为我只要嘻嘻哈哈地看着男神们运筹帷幄、卧薪尝胆、笑到最后即可。然而事实是,看到结尾部分,我的脸简直和黑幕一样黑,陷入细思恐极的状态。讲道理,权力比钱可怕。
好久没看贝尔的戏了,一开篇还是让我有点儿惊喜的。玻璃假眼、不善交际、穿得好像流浪汉、其实大概就是个宅。就看他和新来的下属说几句话,我每分钟都要尴尬病犯。然而就是他默默地在电脑前面听摇滚乐,看数据,发现了房地产中的泡沫假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做的,要说服老板,要说服各个银行给钱,要抵抗同行的嘲笑和老板的质疑,要顶住内心的压力,熬过暴风雨来临前虚伪平静的时间。讲真,一不小心,几亿就没有了,一条小命真不够赔的。然而他就是这么不言不语地呆着,他就是知道自己是对的。“你难道以为你比财政部长他们懂得多?”“我确实比他们懂得多。”
剩下的其他人都是由他启发才开始做空的。瑞恩高斯林知道了这消息,然后打错了电话,然后贝尔楼下的公司的各位知道了,便开始调查,接着从车库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在美联银行大厅捡到宝,回去找布拉德皮特这个老油条帮忙。通过这几条线,观众终于开始看清楚所谓的泡沫是什么。
讲起来美利坚真的好美好,人人都住着独栋大房,在家里养大宠物。事实上,其中好多人这边还收着穷人的房租,那边却压根没还房贷。四个人住着一百多个房间,游泳池里养鳄鱼,一收到债务信,立刻拎包走人。没工作没钱不要紧,你想要房,经理人帮你搞定。脱衣舞女什么也不懂,哎呀,这边贷款,那边也可以贷款,贷款之后还可以再贷,什么要还百分之两百,我什么都不知道呀。垃圾产品全塞进一个锅里,搅一搅,随便评个A级B级,没人会管的啦。银行里没几个人会仔细看的,尽管放心。
然后泡沫被捅穿了,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自己。
然而片尾告诉我们什么呢,银行不会遭殃的。这个小麻烦过去了,他们就会开始酝酿新的把戏。所以诸位明眼人,赚完这一笔就收山吧,回去和家人一块儿种种地也挺好的。不要试图和强权对抗,没准儿他们一会儿就来查水表。
看着曾经热热闹闹的公司里瞬间人走楼空,个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却被耍得血本无归,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这还是个喜剧么?
是的。导演说咱们就是个喜剧。因为里头有太多专业词汇,所以就变着法儿地解说,一会儿是大厨做菜,一会儿是美女洗澡,一会儿是搭积木玩儿。又怕你看着闷,所以中间穿插各种代表性的流行事件和音乐,告诉你咱节奏快着呢。中间人物还会突然看准屏幕告诉观众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都是为了戏剧性。好的,快节奏喧嚣地讲完故事,最后突然黑幕走字幕交代之后的事,就像是往桌上一摔剧本,或者往脸上扇一巴掌。沉默而响亮。
就像贝尔所说的,干这一行让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内心逐渐被一些黑暗的部分吞噬。我这才想起来,他唯一一次发自真心地笑是因为收到妻子的短信说想他了。
说起来是你在操纵数据,事实上数据也在操纵着你。赚到钱却没时间花,花也花在一些消磨的消遣上。感情呢,一点没有。
他们确实影响着世界,但世界并不一定爱他们。
不管我下次见到他们还是不是有那么点自卑心理,但我希望我能做个问心无愧,为人所爱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最满足的。
PS:虽然我不懂金融,但并不影响观影。
2 ) 写在电影《大空头》上映前的同名纪实小说书评
今年十二月底,迈克尔·刘易斯的又一本小说《大空头》要被搬上荧幕了,这次参演的不仅有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也来助阵。上一次的刘易斯的小说《点球成金》不仅让布拉德皮特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更是让整个剧组在数个个电影大奖上获得61个提名,26个奖项。而再之前的《弱点》更是直接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拿下奥斯卡影后。可以说刘易斯的书不仅是常年在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位列前茅,其所改编的电影也都到各大电影节奖项的追捧。可以期待,皮特能把握这次机会最终在奥斯卡封为影帝。
在电影上映前为各位看过或没看过同名纪实小说的读者献上书评一篇。
本以为,伴随六月股灾的全民心碎,证监会七月所提出一个完美的新词——恶意做空,能为A股市场本轮的暴跌画上圆满的转折点,广大的投资者满腔热情再次被八月的走势重挫。时至十一月,沪指历时两个月缓缓收回政策底,我们回头看今年的行情,才发现这半年的巨幅下跌处处蕴藏的是杀机,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生机。
在这个“投资”已经完全被诠释为搭上暴涨的顺风车赚取成倍的利润的时代,将视角转向金融市场上完全不同另一方——空方,我们能发现更多深刻的启示。这是迈克尔·刘易斯写《大空头》的意义,也是我选择读《大空头》的目的。
迈克尔·刘易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4岁便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为其债券交易员。20年前,他的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被公认为描写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教科书”,更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20年后,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在《大空头》中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大空头》的背景设立在在05年至08年这段狂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发酵、爆发、结尾全过程,主角不是一群光鲜的家伙,而是极少数站在废墟上摇曳的草根。他们中间有独眼的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巴里,有很小的对冲基金经理查理,有性格古怪的从律师转行证券业的艾斯曼,神神叨叨的德意志银行负责次级债券业务的领导人格雷格·李普曼。
他们都是小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迥异,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认识事物的真相有偏执狂般的热情,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逆着潮流坚持的勇气。当次贷市场一片繁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而拒绝或者不知道去面对真相,羊群效应驱动着无意识的人们在散场的凌晨钟声敲响之前载歌载舞。几乎所有人选择了沿着似乎一直光明的道路前行,包括那些华尔街的精英们。人类的贪欲驱动着一切,却唯独忽视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得到了借款;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承担了几十倍的杠杆;虚拟金融的规模是全球GìDP的十几倍;金融衍生品复杂到没有人能够理解;几乎所有次级贷款池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无人知晓;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过高的估值。
书本的前5章都是四个小人物从2005起就在为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倒塌而作准备;后5章则是四个小人物在焦急中等待预期结果的到来,他们在被人操纵的市场中始终保持冷静,最终获利。《大空头》的封面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鱼钩上放着一卷绿钞,一根细而韧的鱼线牢牢地绑着鱼钩。有人赚钱就有人赔钱,咬下诱饵的是在一片非理性虚幻繁荣表象中参合进来的所有人,书中的代表便是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豪伊·许布勒。由于需要为自己所购定制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缴付“保险费”的压力,许布勒冒险持有160亿美元的三A级(其实由三B级次贷债券产品组成,但是许布勒不知道)担保债务权证产品,也就是成为了与查理一类人交易的卖方,最终酿成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单一交易亏损,损失高达90亿美元。
市面上讲述这段危机历史的书并不少,其中也并不缺乏热销的产品。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对亲历金融危机的200多人长达500多个小时的真实访问,以卷入危机中的机构管理者们的视角还原金融危机第一现场,完整再现美国政府救市之举。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如实地记录了保尔森在金融动荡中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仅仅包括保尔森的个人回忆,也包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总统奥巴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的会谈,从而真实再现了为拯救陷入危机的机构,美国官方做出的不懈努力。唯独迈克尔·刘易斯以成为受难者间众矢之的在灾难中逆袭的小人物为主角,鲜明折射出市场的荒谬和疯狂。
实际上,我们今天要起追究次贷危机如何发生以及如何预防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会来自哪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的贪婪本性导致了这种令人欲罢不休的局面。投资和赌博之间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行为也有着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最好的定义便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赌局永远是在的,避免赌局从来不是启示的内容,如何坚定地站在赢的一方才是全部意义。
刘易斯在《大空头》的序中谈到,在写他的第一本书《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想讲一个不太寻常的故事。他的本意是将华尔街上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真实现状揭示于众人。他希望的是那些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真正想成为海洋学家的聪明孩子能够读一读他的书,把来自高盛的工作邀请函扔进垃圾篓,扬帆出海。然而在书出版的六个月后他收到无数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信件,他们都想知道,刘易斯能否与他们分享有关华尔街的其它秘密。他们将书当成了一本“how to”手册。在离开华尔街20年后,刘易斯在等着华尔街的大结局,一个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终于最后的审判日到来。
书都是所写的是人,但我们更要思索的是关于制度和规则。
第一点值得思考的便是做空制度。如果中国的市场允许做空的话,会如何呢?中国上市公司有问题的太多了,做空能赚很多钱吧。那也不一定,因为行政手段高于市场,股价不单单由企业素质和市场决定。也许我看准了哪个滥公司,明明我是对的,但很有可能在该公司真正烂掉之前,做空的人已经破产了。
一个成熟、有效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因为“做多”和“做空”是市场的两个形态,买方是多方,卖方是空方,它表达了市场参与者对于价值的综合判断。有“做多”就有“做空”,唯其平衡,才有市场。当然,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投资者纵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从股价的下跌中获利——他最多可以选择空仓不介入。但这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引进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双向表达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真实价格的发现是有益的。事实上,做空往往比做多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可能获利就是股价归零,而一旦判断失误,可能的损失则是不封顶的。
联系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恶意做空”,我一直在想如何界定“恶意”。资本是逐利的,也是敏锐的。当它觉察到获利机会时,它的动物性就完全被激发了。这或许就是无形之手的一个内在机制。以逐利为目的,按市场规则游戏,你很难指称它是恶意的。尽管结果可能相当惨烈,因为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的。以此看来,“恶意”似乎应该定义成不为逐利而仅以摧毁系统为目标。我们或许会发现,绝大多数做空的都是在这个市场中浸淫的老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刻意摧毁一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
另外的定义选择就是无视市场规则、为逐利而诉诸非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散布不实消息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市场的痼疾。但这些手法在多空市场都相当盛行,也没有道理只对做空下手而对做多纵容。事实上,打击此类行为应是市场监管的基本功课。
在此次股灾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有刻意的搅局者,也是我们市场生态的纰漏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安排是否需要改进,比方说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不同步;我们的投资者教育和甄别是否到位,比方说哪些投资者可以进行融资配资,我们的救市十八道金牌是否有效得当?等等。
事实上,通过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监控,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监管当局还是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有序交易的。1998年香港金管局的市场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行政化的手段或许短期有效,但长期的副作用却不可低估。由此想到儿时伙伴嬉戏,难免磕磕碰碰,如果每次都搬出兄长为你撑腰,今后小伙伴们恐怕就避你唯恐不及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担心规则随时会变,潜在的参与者必会三思。
第二点需要思考的是奖罚机制。出身于普林斯顿艺术史专业的知识分子,刘易斯一直对华尔街金钱至上文化持批判态度。从所罗门兄弟交易员拿美钞玩儿的说谎者的扑克牌,到对冲基金大佬豪掷2000万美元买虎鲸标本庆祝胜利,驱动华尔街的力量永远是金钱。关于这件事,解释起来也许有心理学基础的。以前看的某一本书中说,心理学家拿一群大学生做实验,从事不同性质的劳动,比如搭建住房模型和校对数字来比较,发现如果从事的工作距离能看见的成果越远,人们的责任感和满足感越低,实验中要求的工资就越高。相比建造一所房子,发放一笔住房贷款是更为抽象的劳动,也更不容易有成就感,于是人们会想要更高的工资来补偿。当然这种要求并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毕竟还存在一个跟资本家谈判的问题。但如果公司的资本家缺位,控制公司的就是高管自己,他们是不是会给自己很多钱呢?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也是国内常见的实际控制人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企工作的人对此应该不陌生,华尔街也有类似的现象。
《大空头》的整个故事挺戏剧的:巴里、艾斯曼、查理,还有李普曼,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通过洞悉市场的风险,以空头的身份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对手:许布勒、赵文,还有很多华尔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都在这场赌局中充当了“傻瓜”,把投资人交给他们管理的资金亏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人人的个人财富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即便是丢了工作,也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补偿”。结果,这场次贷风波中真正亏损的是广大投资人,赵文所管理的资金来源反映出,参与次贷的是全世界的投资人,而美国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又去给这些一点不傻的“傻瓜”收拾残局——这里甚至让人感觉到美国政府已经被那些华尔街的大银行挟持了,最后,纳税人们不但亏损了,还要去救那些导致他们亏损的“傻瓜”——好像称作“骗子”更合适。收益是自己一家所得的,而风险是全社会的。金融企业出了事情,消耗公帑去营救,然后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带着金降落伞安全着陆。次贷危机过去这么多年,制造风险的人没有一个受到惩罚,作恶者或挣够了钱退出江湖,或换个地方继续作恶。
由此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傻瓜”不论作出聪明的决策,还是愚蠢的决策,他们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显然不合逻辑——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决策付出代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奖罚制度下,危机的发生就不意外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对华尔街高管的收入作出了限制,但是,还有多少制度的漏洞没有被发现呢?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市场体制。现代金融体系倾向于通过回避问题和制造更大的问题来解决一些痼疾,这个东西不仅与官僚机制和民主体系的低效有关,也与人性有关。
在书的扉页,写着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被自认为是最精明和最谨慎的华尔街投行、评级机构及其他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他们自我陶醉到了荒谬的地步,为了利益和贪欲,将次贷的泡沫越做越大。加之次贷危机的两大监管漏洞——评级机构和购买CDO的基金经理。评级机构担心自己的“评级生意”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对垃圾债券结构和成分都还搞不清楚,就给了“AAA”评级;基金经理只管收取投资者的交易佣金。如果把垃圾债券拒之门外,收入将大大减少。无风险而有利可图的事,为何不做?
在这个如凯恩斯所认为投资如同选美的市场,似乎如何选择对的已经丝毫不重要,重要是选择大部分人所认为是对的。投资也不考虑需要泡沫,泡沫再大,只要有更傻的接棒人。于是羊群效应下,每个人被迫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金融市场的残忍冷酷,早已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阅读完此书后,依然不禁唏嘘。如何在这样的世界,坚持对认识事物的真相,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秉持逆着潮流坚定的勇气,永远是世人在今后不断学习和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 严肃影评#9:没人会在意的杰作 – 9/10
在这一部关于刚过去的金融危机的电影中,瑞恩•高斯林所饰演的德意志银行交易员这样跟他的潜在客户解释为什么这是千载难逢买空房地产市场的机会:
“Ain’t no one’s paying attention. No one, is paying, attention.” --- “可没人注意到这事儿呢。完全,没人,注意到,这事儿。”
圆桌的另一端他的潜在客户,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对冲基金经理好像略有所思。十分钟前,当他刚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他这么跟挚爱的妻子说:
“It is a shit storm out here. You have no idea the kind of crap people are pulling… You know what they all care about? They care about the ball game, or they care about what actress went into rehab.” --- “外面这乱得跟坨屎一样呢。你根本不知道人们的情况有多糟糕… 你知道他们都在乎什么吗?他们在乎棒球比赛,他们在乎哪个女演员又要去戒毒了。”
我不确定导演兼编剧亚当•麦凯在写这两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但不得不说《大空头》上映以来所受的关注程度,以上这两位主角的总结可以说是直接明了。
没人会在意这部电影的。即便这是年度难得的杰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今年最好的作品。
但依然没人会在意的。
我也没注意到《大空头》。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还忙着看第五遍《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呢。跟大部分电影迷一样,我还在跟朋友争论刚上映的《八恶人》,我还在想到底要不要看《奋斗的乔伊》和《震荡效应》这些作品呢。也是跟大部分电影迷一样,过一会儿我还要去看《荒野猎人》和《失常》呢。我可没时间太在意这部由喜剧导演执掌的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呢。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空头》即便创意十足,节奏爽快,风格独特,却依然没有得到太多注意的原因吧。2015年是一个异常强大的电影年,尤其是年末,各种冲奖电影再次“不约而同”在最后一个月上映。除了上面数的这些要上映没上映的电影之外,在同一个时间段的高水准电影还有《卡罗尔》,《房间》,《布鲁克林》,《丹麦女孩》,之前还有《聚焦》,《火星救援》,还有太多太多。这些被大家热烈讨论将要拿奖的电影,不可避免地稀释了大众分配在《大空头》上的时间。所以即便大家对《大空头》的评价相当不俗,依然没有太多人在意。
毕竟如果我可以全家人一起去看《星球大战》,为什么我还要去看《大空头》重温经济危机的噩梦呢?
作为一个理科生影迷,我对经济类的电影有着不少的兴趣,而自从经济危机以来看过的关于这方面的电影可以说为数不少。这里面比较好的包括神一般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监守自盗》,由HBO制作的从美国政府角度出发的《大而不倒》,以及从大银行高层角度出发的《利益风暴》。而除了《监守自盗》以外,其他两部影片虽然质量尚可,但都略显平淡。即便人为或者根据事实加入了不少冲突,却依然缺少了必要的亮点脱颖而出。所以当我那个学经济的室友给我推荐《大空头》的时候,当他说“这电影可好了,而且要给观众们解释那些专业名词,它做得很好呢!”的时候,我稍微觉得有点嗤之以鼻。毕竟他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相信相当大一部分的原因跟他是一个经济学人有关系。但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觉却是,虽然大家都在赞叹电影如何平易近人地尝试给大众解释什么是抵债支持证券以及担保债务凭证这些晦涩难懂的名词,但这却不是电影出彩的原因。
《大空头》里出彩的元素跟任何经济学名词都无关,跟电影里尝试解释这些名词也无关。它的出彩,跟它解释这些名词的方式有关,跟它把整个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方式有关,跟充斥着整部电影的各种令人亢奋的元素有关。最重要的是,当电影完结的时候,观众在影片诱导下产生对华尔街愤怒的同时,不禁会对好莱坞恢复信心。对的,电影真的可以这样拍。
《大空头》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尤其是在2015年,配得上“完美”这个形容词的电影我可以肯定地给出两部 --- 《卡罗尔》以及《聚焦》。这些有着完美剧本,完美演出,完美摄影,甚至完美配乐的电影,都处在一个《大空头》无法触及的高度。但《大空头》也不屑成为一部“完美”的电影,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喜剧出身的导演亚当•麦凯知道自己根本没必要去制作一部“完美”的电影,我们才能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他不惜冒险运用的另类手法。
这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元素在于包括客串名人在内,角色们不断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交流。当性感女星玛格特•罗比浸着泡泡浴边喝香槟边给观众解释抵债支持证券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她到底在说什么,而是边笑边想,这真的是玛格特•罗比吗?!?!?!
<图片3>
而当名厨安东尼•鲍代恩出场讲解担保债务凭证的时候,作为笑炸了的电影院里其中一员的我心里只满心好奇下一个出场的名人到底是谁。
所以当塞琳娜•戈麦斯在赌桌前给大家解释复合担保债务凭证的时候,我不禁会心一笑给导演鼓掌。
无可否认的是,导演这种出乎意料的安排让观众们全程都集中精神期待下一刻可能会有神奇的事情出现。而这些客串的出现到底是为了真的给大家讲解这些名词,还是为了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毕竟整个经济危机到底是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导演似乎让我们不要太在意,先笑一笑再想好了。
而《大空头》另一个不太“完美”却十分让人在意的鲜明特征,则是那部徘徊于失焦与聚焦之中,永远在摇晃与缩放的手持摄影机。它没有走《八恶人》或者《荒野猎人》的广阔史诗式镜头道路,它总是极度狭窄,犹如人群密集的华尔街给人的感觉。它总是尝试去看清楚这些角色的表情,但近一点,仿佛只能看到放大的像素,而远一点,则又让镜头失焦。它总是在不同物体中跳动,就像希望带领观众看一下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当我们跟这些角色一起踏上的旅程结束的时候,这种看似胡乱的镜头设置,让我觉得意义深刻。观众们可能会因为这种摄影而觉得恶心和晕厥,但这正是导演想给大家的不安感觉。犹如观众们肯定会为金融制度的不公而愤怒一样,太多肾上腺素导致的活动可一点都不好,就像这些杂乱无章的镜头。至于大家要怎么处理这些愤怒,可以说则是亚当•麦凯对大家的巨大道德挑战。
除了戏份稍微有点少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让人略微失望之外,电影里所有人的演出都是可圈可点。这不是说蝙蝠侠演得不好,相反正是因为他演得实在太好了,我很好奇为什么不给他更多的出场时间,不过或许正是在浓缩时间里大家才能更容易关注他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演出吧。至于瑞恩•高斯林,休息一年半后重新出发的他演出充满了能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最大笑点(真的,那段中国分析师的戏,我笑出了眼泪)。当然还有整部电影里最大的明星,史蒂夫•卡瑞尔。同样是喜剧出身的他继上一年《狐狸猎手》里无与伦比的演出后再次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都说每个喜剧演员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这次他呈现的则一个内心充满道德冲突的脆弱基金经理。他可能与大众不一样,因为他从经济危机中赚取十亿美元。但他却与大众息息相关,因为他脑子里总是想着怎么样才可以让社会更好,什么才是更道德的选择。至于你问我为什么最大的明星不是布拉德•皮特?皮特嘛,就是那个皮特呗…
当我怀着复杂的兴奋心情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本来想打电话跟我的经济学人室友好好聊一下这部电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有着让人开心的结局的故事,逢年过节还是不要讨论这么沮丧的事情为好。没有任何投资银行的高管为他们的贪婪付出了代价,而这部电影也不能改变这让人沮丧的结果。当然野心如《大空头》也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亚当•麦凯给大家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提醒,仅仅是一出黑色幽默,而不是解决方法。大家还是会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做着平常该做的事情。毕竟---
这是一部没人会在意的杰作。
4 ) 把哀乐加快两倍演奏
把07-08年金融危机拍成喜剧。
Adam McKay真的这么干了——当然确切的说The Big Short应该算是dramedy(喜剧剧情片)。Adam McKay是喜剧导演,以和Will Ferrell合作出名,指导过Anchorman、The Other Guys等。他对07-08金融危机的兴趣也是由来已久,在2010年的The Other Guys里,他就在片尾对08金融危机用动画的形式批判了一番。
怎么把07-08金融危机这么一个从戏剧角度来看相对无聊的话题,在忠于现实的前提下,拍的有趣,Adam McKay想了这么几招:
一是通过镜头和剪辑给电影提速。由于这部电影的空头视角,全片的时间线是锁死的,所以没法像同样拍那次金融危机的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那样,把视野缩窄到高压锅爆炸前的那一瞬间,从而获得天然的戏剧性和刺激性。Adam McKay的解决方案是用Jason Bourne系列一般的手持摄影和不稳定构图,用极其快的剪辑,用网络meme图一般的拼贴,将电影的速度人为的加快。剪辑不仅快,而且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处理,就像音乐中的切分音,让一些场景在预料不到的时刻戛然而止。
二是通过频繁打破第四面墙和以各种体位奇异插入的明星客串来解释剧情和金融专业术语。不能否认,07-08经济危机的根源对于非金融从业的观众来说是相当难以理解的。我在法学院第二年上Securities Regulation的时候,为了学In re Countrywide案,老师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给我们这帮金融文盲讲CDO和CDS,但直到下课我们还是糊里糊涂。可想而知,这个电影在解释剧情方面面临多么艰巨的挑战。Adam McKay的方法是,用Ryan Gosling的角色作为一个向导,让他时不时直接面对镜头向观众说话,解释发生了什么。如果这还不够,那就让他像个主持人一样,冷不丁请出来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名人,用比喻演给你这到底是什么。客串桥段的风格比较骚:泡澡中的Margot Robbie,做饭中的Anthony Bourdain(名厨师 / CNN主持人),赌牌中的Selena Gomez(少女歌手 / 丁日前女友)、Richard Thaler(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二人组。由于其直观性,这些桥段对于解释金融术语相当有效。
三是就地自我解构。由于主题的严肃性和真实性,Adam McKay没法再玩儿他爱用的那种基于诡异剧情走向的搞笑风格了,于是他后现代了,来了个正相反的:演着演着,人物冷不丁的打破第四面墙,对着镜头说,“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怎么样的,但是导演为了戏好看,所以改成了这样”。主流喜剧片这么拍,很有点意思。戏里的坏人在金融创新,戏外的导演在创新喜剧。
这几招是成功的,再加上Adam McKay惯用的冷笑话式台词,这部并非恶搞喜剧的电影娱乐性很强。当然反方的观点会说这都是花招(gimmicks),但考虑到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喜剧,不是《战争与和平》,对于喜剧而言,“花招”,不就是真把势吗?
* * *
这个电影主要的弱点在于人物塑造上。三组人马这么一个设定,其戏剧意义似乎并不明显,但却导致了人物塑造略显单薄。这三组人都是空头,区别只在于体量和渊源不同,因而叠加在一起,并非1+1+1 = 3的效果。由于三条线,两个小时平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导致全片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各个人物。不过演员的表演较为出色,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大程度弥补了电影结构带来的阻碍。总的来说,人物塑造虽没达到最理想的程度,但并不影响这电影成为一部好电影。
Christian Bale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愤怒却发不出的、充满语言却说不出的社交障碍者。我们怎么知道的?他在电影里自己说的。他为什么有社交障碍?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童年阴影——电影开头用一分钟演了一下。这就完了。 剩下的时间都是他的症状和压力山大,确切的说是看他在办公室里,郁闷,不理email,被骂街。除了听死亡金属之外,他有业余生活吗?全片只有一场他在办公室外的戏,是他在家里满脸愤怒的敲鼓,不到一分钟。他有家吗?有间接表现但没有直接表现,虽然导演最后尝试把这个家作为这个人物的情感内核,但这个意图贯彻的不成功:因为诚实让他泡妞成功,他于是就一辈子诚实了?Brad Pitt的人物也是这样,你知道他的情况,是因为旁白这么告诉你了,除此之外全片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探索这人为什么会这样偏执和多疑。而他们俩的道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像水上的浮萍——如果你不相信人性本善。
这戏里塑造的最成功的,是Steve Carell的人物。他的感情,他的境遇,他的道德信念,你能理解而且你会相信。Steve Carell的人物有完整的一条character arc,从道德上的坚信,到彷徨,再到某种顿悟或放下。比较可惜的是,戏里对Marisa Tomei的角色没有充分利用,考虑到他们俩在Crazy, Stupid, Love里的对手戏挺逗的。
不过这戏最大的亮点,在于矮矬穷车库基金二人组。这俩人的戏份并不格外的多,但是电影对他们比对Steve Carell的人物还完整的塑造了转变历程:从卑微、彷徨,到骄傲、狂喜,从字面意义上的幸灾乐祸,到道德上的懵懂,再到为灾难感到恐慌,最后是站在废墟上思考。
* * *
市场上有好人吗?有更善良的贪婪吗?这些人物在最后这么问自己。人们常说,07-08金融危机,是华尔街的赌博让全社会买单——很大程度上,Adam McKay的叙述最后也归于这个套路。可是,危机的根源,次级房屋贷款,之所以“次”,原因就在于那些买房人本不具有承受可变利率的能力,本不该贷那些他们还不起的款,买那些他们本无法负担的房子。这赌博,真的只是华尔街的吗?这贪婪,真的只是银行家的吗?
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现实生活中的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演的那人)12月28号接受采访,他是这么说的:
"So few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having any part in it, and the reason is simple: All these people found others to blame, and to that extent, an unhelpful narrative was created. Whether it’s the one percent or hedge funds or Wall Street, I do not think society is well served by failing to encourage every last American to look within. This crisis truly took a village, and most of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are not without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found themselves. We should be teaching our kids to be better citizens through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not by the example of blame."
5 ) 解释大空头如何牟利-转载自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Underdog、叶洲
链接1:
//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链接2:
//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82160925来源:知乎
1: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化)
MBS分为RMBS(住宅房贷)和CMBS(商业房贷),就是把不同贷款成捆打包然后分摊风险。比如说100个房贷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个,那一个正好还赶上破产了,那你的损失就是100%;但如果买了MBS100个房贷你的损失就是1%。MBS分为两种: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类国企发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发的。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发的.
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B级的没人要?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
2:为什么Michael Burry赌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场,蝙蝠侠发现很多的Sub prime(次级房贷)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动利率的。(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后格林斯潘把美联储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导致房屋贷款利率急转直下也变的非常低。)利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蜂拥去搞贷款买房,更奇葩的是北美还有"Teaser Rate"一说,就是前一两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脱衣舞小姐们都人手标配好几套房。但是几年后teaser rate 一结束,利率一涨,NINJA(所谓的没房没收入没财产)的人群们就还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还给银行拍拍屁股走人了。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赌几年之后利率升高大众还不起房贷然后集体出逃。
3: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
赌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华尔街龙头老大做空MBS去了。但是MBS不同于股票,不好采用借了再还这种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个CDS(买方:每月给卖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费,卖方:只要MBS没事就一直收买方钱,假入MBS破产了就要一次性付给买方大笔索赔)。CDS主要都是像AIG这样大的保险公司发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不拥有相关资产的情况下买保险。就相当于给隔壁老王的车买了个车险,他如果要是撞车了你就会很开心的拿到理赔,而且老王还不知情。
4: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类的因为量大,特殊性强,每个的抵押资产都不一样,所以一般都是OTC对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Brat Pitt本来是德银的交易员,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资本,所以那两个小哥借助Brat pitt的关系才终于拿到买CDS的资格。
5:Ratings Agency(评级机构)
大哥急了去曼哈顿中城去找在标准普尔的墨镜姐,姐给他说了实话。因为评级机构弄钱主要办法两种:1谁看谁掏钱subscription model 2谁发谁掏钱issuer pay model 第二种也就是MBS的评级主要方法。所以她们一旦对MBS降级了,以后就基本上没生意了。
6: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动性)
MBS价格居高不下,这帮做空的人就火上浇油蚂蚁乱窜了,主要大家手里的现金流不够,流动性不足,做空价格不跌反涨她们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里面的补Margin,不补就得被强行平仓了。
7:CDO^2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CDO(除了房贷什么车贷,信用卡贷,助学贷款都可以做CDO) 里面抽出来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个CDO。因为有一些Tranche实在是太小,用这些tranche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关资产)一有破产整个CDO就立马被抹平,所以风险及其大,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金融核武器。
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8:The "Famous" Tranche Trade
电影临近结尾,黑姐姐终于说了实话。交易策略——买的:低级别 tranche CDS 就是盼着最低级的tranche破产越多越好。卖的:偏高级tranche CDS希望这些都不破产好能多收钱。这个策略一买一卖对冲了保费的现金流风险,卖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费可以用去付买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费。 这个策略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挣钱是很平稳的,但是大风大浪一来,金融海啸一刮,tranche之间相关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就全部都跪了。
做空团三害怕:
1:买了一手CDS 发现相关资产都违约了CDS价格一直不动,以为整个系统勾结做假。
2:好不容易手里的CDS涨价了,又开始担心他们的对手投行破产让他们的CDS变成废纸。
3:最后终于仓清空了,钱拿到了,但又发现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占领华尔街”占领,舆论压力太大所以关门洗手。
1: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
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2: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
他们看的是数据。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违约率不高?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
3: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
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4: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
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5: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
没有人。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那怎么办呢?加强监管咯。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6 ) 如何通过做空房地产盈利(转载)
最可怕的就是别人把钱都赚走了,只给你留下一个上涨的预期。
黄金是这么做空的,股市也是这么做空的,这个一个做空的时代,而下个将是房产。
有人认为楼市价格松动,是因政府在发挥作用。他们相信:在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状况下,一旦房价暴跌殃及到GDP增速、就业率与地方政府利益时,政府调控力度势必会减弱,货币政策也可能再度放宽,这样楼市繁荣便会卷土重来。目前,许多专家也认为,这一轮降价潮只是牛市中的调整,而非“拐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高估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房地产市场近期出现降价风暴,其实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必然结果,调控政策并非主因。中国的房价,已几乎赶超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国内一线城市房价也很难获得长期支撑。每一轮脱离基本面的暴涨,都在为日后的下跌积聚动能。仅靠上涨预期拉动的楼市繁荣,其本质是一场“金融传销”游戏,而金融传销对经济的危害,远远超过实体传销。对于这样的市场,停涨便意味着暴跌,“稳定房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只要无利可图,一定会选择撤退。
就像黑石那样。下跌预期一旦形成,政府无论做什么也难以阻止。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楼市泡沫破灭,日本政府果断救市,可是把利率降到零也未能成功。20年过去了,日本6大都市圈的平均房价:商用地从1991年的最高点下跌到现在的1/7弱,住宅地下降到现在的1/3左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政府也把利率降到了零,并实施两轮总额接近2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奥巴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延长还款期限,避免优惠利率重置等举措稳定房屋市场。但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挽回跌势。衡量美国住房市场景气度的标普-凯瑟·希勒指数显示,今年8月美国20个大中城市房价已下跌至2003年中期的水平,相较2007年高点跌幅高达30.8%。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房价这十年来的涨幅不足100%,相对中国要“温和”得多。试想国内房价泡沫一旦破灭,能量将有几何?考虑到日本住房市场跌幅高达2/3,谢国忠有关“中国房价跌去一半”的预言或许并不夸张。
有“危”必有“机”。如果认定中国楼市泡沫破灭的进程已经开启,那么您不仅不必惊慌,反而应着手准备迎来一个更大的盈利机会——做空楼市。这将是泡沫时代的最后一顿盛宴,若您未能抓住这十年来楼市暴涨的机遇,那么即将来临的楼市暴跌则千万不要错过。这足以让您聚敛受用一生的财富。
2007年,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前,不少有先见之明的投资者早已提前做空与次债相关的衍生品(如CDO和CDS),最后大获其利,如著名的对冲基金管理人约翰·保尔森。
不过,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缺乏与楼市相关的做空机制,那么普通投资者能否做空中国楼市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供三种间接做空中国楼市的方法,可以起到与做空次债相似的效果。
方法1:买入金融地产股的认沽权证
国内A股市场,权证品种远没有香港H股市场丰富(香港将权证称作“窝轮”)。若投资者拥有港股帐户,就会获得更多的做空机会。
认沽权证的品种,首推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地产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直接受到房价下跌的影响。他们在现金流趋紧的压力下不得不断臂求生,降价出售。但是降价未必有效。在目前的价位,楼市主要靠投机需求支撑,其特征是“买涨不买跌”。开发商降价,不仅无法获得更多投机资金的青睐,反而会引来更大的抛盘——二手存量房,与新盘市场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一般而言,房企股票的价格跌幅会远远超过房价跌幅,尤其是在泡沫破灭之初、政府尚未注资“救市”的时期。2007年~2009年,美国房价跌幅仅有30%,但全美PHLX地产股指数却下跌了78%。
相对股票,认沽权证可以把杠杆进一步放大。房价下跌趋势一旦确立,窝轮的引申波幅也会增加。这意味着,股票每下跌1%,认沽权证的价格可能上涨10%甚至更高。因此,相对楼市跌幅,认沽权证的获利空间可高达几十倍。
权证相对股票,唯一的风险在于到期日。投资股票,只要做对趋势即可,但涉及到权证,趋势与时机必须同时正确,这当然增加了难度。例如,若投资者购买了2012年6月30日到期的认沽权证,但截至该日楼市仍未明显下跌,那么就有可能损失全部本金。不过考虑到楼市下跌几为定局,不确定的只是时间,而一旦认沽权证击中,即可获得几十倍利润,投资者不妨将本金分为多份,分期购入权证,以逸待劳。举例来说,我们现有30万本金,笃定中国楼市4年内必定深跌。假设认沽权证平均期限为8个月,那么就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将资金分为6份(48个月/8个月),每份5万元;
2.每次仅投入一份资金购买认沽权证,若8个月后认沽权证投资失败,则下一份资金立即跟进,再次购买为期8个月的权证;
3.重复2,直到认沽权证价格暴涨。
由于我们坚信在中国楼市暴跌下,认沽权证至少上涨10倍,那么即使在最坏的状况下(前5份权证损失全部本金,最后一份才如期上涨),4年后也可获得50万资金,年收益高达20%。而一旦楼市出现恐慌性抛盘,实际收益很可能远高于这个数字。
除国内房企外,金融股也是非常合适的做空对象。房价下跌,意味着以房产为抵押的所有资产价格都会缩水,这将破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国内银行目前仅能承受1/3的房价跌幅,而前面已经说明,中国楼市跌幅超过50%的可能性非常高。
做空金融地产股时,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当房价下跌到可能危及实体经济的程度,特别是威胁到国家金融稳定的时候,央行一定会重新开启信贷龙头注资,那时有关通胀问题的担忧很可能退居其次。信贷放松可使金融地产股暂时获得支撑,变得不那么容易下跌,那么认沽权证的获利空间就会被侵蚀,甚至无利可图。怎么办呢?
万全之策,是在购入每一份认沽权证的同时,购入相同价格的黄金股认购权证。理由很简单:若通胀成为支撑金融地产股的唯一因素,那么金价涨幅一定会更高,此时黄金股的表现将大大优于地产股。运用这种对冲手法,可以极低的风险从市场获利。
方法2:做空与楼市相关的工业品
这个方法最适合无法交易港股的内地散户。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面粉不能贵过面包。土地、钢材、水泥和劳动力的价格扶摇直上,房价岂有下降之理?”这种说法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为决定价格的永远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先有高房价,而后才有高地价。当面包卖不出去的时候,必须降价出售,哪怕价格暂时降到比面粉还要便宜。如果价格不由供需关系,而是按成本决定的,那就意味着所有企业都不会亏本,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那么房价下跌之后呢?没错,所有地产链条上的“成本环节”都会降价。地价、钢材水泥价格、建筑工人和房产中介的工资……甚至装修、家电、汽车等行业也会波及。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之所以在一年后演变为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房价下跌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尽失,不敢再为所欲为地花钱,于是危机从地产行业传导给了整个消费行业。
国内期货市场,给了我们做空这些“成本环节”的机会。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工业品是布空的最好对象。从今年9月开始,螺纹钢价格已经下跌了23%,沪铜下跌31%,沪胶下跌33%,而此时中国经济才刚刚显现放缓迹象。
同样,为了规避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用通胀手段刺激楼市,最好购入黄金期货进行对冲。这种做空工业品、做多黄金的双向操作,其实等同于做空“工业品与黄金的比价”。
例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品种于2009年3月开始交易,直到今年2月,价格一直维持上涨态势,之后便风光不再。10月下旬,国内钢材价格甚至一周内暴跌500元/吨,跌幅高达10%。由此可见,螺纹钢本身的价格时涨时跌,不易把握。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考察“螺纹钢黄金比”,那么这个比值的下跌趋势其实早在2009年8月就已确立,因此可以安心地进行顺势操作。这一比值可看作“扣除通胀因素的螺纹钢实际价格”,相对螺纹钢本身的价格,具有超前效应。“螺纹钢黄金比”长线下跌,说明钢材市场处于熊市,即使螺纹钢的名义价格创出新高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种新高可理解为由政府超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胀现象)。
以“螺纹钢黄金比”为做空对象,甚至可以安全地抵御全球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今年9月末,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主席宣布实施扭转操作令投资者对QE3的预期落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风声鹤唳,黄金价格也下跌了20%,但是观察“螺纹钢黄金比”,依然维持着其固有的下跌斜率,没有出现任何异动。
方法3:做空人民币
房价上涨预期消失后,海外热钱继续留在中国便无利可图,届时人民币就会贬值。最近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中国8月贸易顺差从7月份的315亿美元下降到177亿美元,9月进一步降至145亿美元。由于热钱经常伪装成贸易形式进出,这多少表明海外资金对中国的兴趣正在消退。
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何做空?其实在海外是有做空渠道的,这就是NDF(无本金交割的美元-人民币汇率掉期)市场。目前香港的人民币NDF市场尤为活跃。因为人民币NDF交易以私下协商的方式进行,因此没有任何权威数据能够确定其市场规模。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估计,其日均交易量在30至50亿美元之间。
不过,相对全球外汇市场日均4.1万亿美元的交易量,NDF市场依然太过狭小。让我们打开思路。其实要做空人民币,未必非要经过汇率市场,只要是用人民币结算,同时又允许进行杠杆操作的所有品种,理论上都可用来做空人民币。例如,做多用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就相当于在做多黄金的同时做空人民币。因为即使美元金不变,只要人民币贬值,人民币金的价格同样会上涨。
近期在海外发生的一系列有关人民币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都可看作为做空人民币开了“口子”。4月11日,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李嘉诚旗下的汇贤产业信托在港公开发售;10月14日,《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可直接在香港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10月17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正式推出全球首个离岸人民币黄金产品“人民币公斤条黄金”……
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做空人民币的最好方式,就是运用适度杠杆购买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期货,并长期持有。这不仅仅是买黄金,而且相当于用零利率、零持仓成本借贷人民币。结合方法2,与做空工业品相对冲,此法可在人民币贬值的过程中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做空楼市并非“趁火打劫”
某些“情感指数”较高的投资者,或许会对做空中国楼市“问心有愧”,似乎有种“趁火打劫”的感觉。这种情结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泡沫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摧残是巨大的。泡沫开始发酵,没有破裂的时候,会对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体制造成扭曲。如果拥有一套住房所带来的泡沫升值收入,远远高于个人的诚实劳动所得,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浮躁。大家不再诚实劳动,同时变得贪婪;企业家也不再从事制造业,纷纷投入到房地产大军来。
应该说,房地产泡沫破灭,不仅有利于重建诚实、健康的发展模式,而且是大势所趋。虽然中国经济短期会经受一次阵痛,但却能使今后的步履更加坚实。泡沫破灭不是问题,泡沫的存在才是问题。地产泡沫破灭,是对失调经济的一次彻底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赚钱无可厚非。让泡沫变得更大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趁火打劫”。
7 ) 揭露真相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同时他们还试图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的故事。《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意外的很好看,尤其是这样一个比较枯燥和专业的金融题材,可以用各种花哨的方式,给你讲明白,还是挺难得的。几个演员都太出色了,值得群戏,贝尔演的哪像独眼,更像盲人,神态太厉害了。卡瑞尔也太令人难忘了。整个片子非常花哨,很意外。
就电影文本所牵扯的大量金融内容来看,导演处理方式自由又聪明。几位名角的戏份虽然分散,但都异常到位。多线头,高强度剪辑不仅把本身枯燥故事拍得好看,还能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很多场景可以想象都是为了塑造戏剧性和情感性而纯粹虚构,但构思非常巧妙和稳重,这才是电影的“真实”。
就在片中投资人紧急逃出辩论会场抢卖贝尔斯登股票的同时,华尔街巨鳄们也正在联手把垃圾CDO重新包装得更大更美往亚洲和南欧倒卖。为什么大摩竟没倒闭还有钱偿付片中三家做空的秃鹰?还不得感谢我们这些边缘地区的傻新富接了盘。本片到底只演了故事的一半。但不必气馁,气旋中心我们迟早轮到。
不喜欢里面有一种……自我煽情的很过度的东西,还有那种刻意调侃,非常无聊。怎么说呢,资本主义的这种自我吞噬,没有什么值得反省或者感慨的成分。它几乎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撼动的本能。我们仿佛进行了反思,借用几个边缘人的眼睛,其实一切根源于血液,所有的反思都显得幼稚。没有什么会改变。
虽然捧出浴缸里的名模、米其林厨师、黑杰克桌上的歌手,来试图深入浅出的阐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还是看不懂华尔街这些高智商骗术。不过,它在历年奥选片中奉献了最特别最具吸引力的剪辑,伪纪录片、打破第四墙等如今不能再称为实验的手段,尽情使用,却也和片中几个大明星的剧情化表演无缝衔接。
绝对是年度惊喜了,本来以为金融危机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还整这么多明星来做什么,没想到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外加打破第四道墙的名人出面解说,产生疑惑的时候马上就给观众讲清楚了。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最后说得很直白
8.5 很难得在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中见识到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它甚至会请来玛格特罗比真人为你解释金融术语以代替传统的叙事装置,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我也喜欢玩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看完此片两个想法:1. 人活着真累。2.当你决定孤军奋战对抗世界的时候...你得到了你要的那个结果也不代表你赢了。(观赏完后有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
《华尔街之狼》是形,这片得了神。风格混搭,群戏疯魔,很碎片化的东西被天才的影像想象力和出神入化的剪辑组装在一起,文字的搬运和概念解说生硬出一种物极而反的境界。电影属性极弱,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它又无疑是某种层面上最具电影感的电影。金融题材我一直就只是不明,这次终于不明觉厉了。
Steve carell简直定义了“演技”这两个字!
在inside job, too big to fail和margin call之后拼上了这场危机最后一块拼图,可惜这个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悲凉绝望,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人也远远没有赢。为了通俗易懂地解释术语运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虽然有点怪但这种尝试确实有趣而且效果不错。SIFF二刷,真的好,改五星。
这么恶心的题材!这么枯燥的情节!这么难看的人设!居然拍到我手心出汗!心脏狂跳!那镜头!那配乐!那平行剪辑!导演的上一部电影还是王牌播音员!我就操了!这是吃了什么可以突然变得这么屌!
剪辑得有如万花筒,用轻喜剧讲述刀锋行走般的三起大卖空。荒谬戏谑的背后是99%给1%埋单的惨痛。没有金融背景的人看可能会更嗨,否则看一群演员打破次元墙解释CDS、CDO还蛮尴尬的... 从长期资本公司到次贷风暴,华尔街的贪婪何曾走开过?
看几位男星凹造型,还以为会是《美国骗局》那种申奥类型片呢,其实本质上确实也是,好在片子很不错,不仅演员在折腾,连剪辑都在折腾各种花样,一会儿伪纪录片,一会儿让演员对着观众解释,不过在道德上还是会给人强扭的感觉,毕竟这群家伙花了那么多心思空手套了那么多现金,倒挺有幽默感的。★★★★
电影为了解释术语用力很猛,浮夸的剪辑和配乐无处不在,看到导演以前是混SNL的一切都合理了。如果说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那the big short就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片尾字幕西斯空寂。
虽然我是个金融盲,其中很多专业的东西都看得一知半解,但还是觉得太好看了。一是代入到投机者心态下去审视金融之恶的触目惊心,二是重大压力之下赌徒般的挣扎坚守。更多的中国人应该看看这部重新定义了发国难财的电影,因为现在的中国可能和当年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一样坐在了火山口上。
用尽可能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当年那场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给观众讲明白了。让你哈哈一笑的同时背脊发凉,年度最佳喜剧/恐怖片当之无愧。感谢原作Michael Lewis及众卡司让 Adam McKay拍出这么一部惊世之作。
Dr Michael J. Burry, 是一位真实人物。但是他不是博士,而是一名神经学家、主治医生。经济学和金融投资都是他在自修、自学的。如果不是因为在斯坦福医院做一场手术时睡着了(他晚上在非常刻苦地学习金融投资而导致劳累),他估计不会被扔出手术室,也不会开创后面的基金,也不会有这部电影。
这种电影最怕“银行家们都是混蛋百姓被剥削最可怜”这种道德指责。《大空头》很好地用末世来临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恣意不羁剪辑凌厉。不要想着拯救世界,这种努力在浪潮面前毫无意义 #真心牛逼#